
簡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purple blotch 紫斑病是毛豆的一種常見病害。各地均有分布。發生普遍,南方發生較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為害癥狀]葉、莖、莢、種子均能受害,以種子上的癥狀最明顯。(1)子葉。不規則褐色斑點,云紋狀(2)葉片。初生圓形紫紅色小斑點,擴大后變成不規則形或多角形,褐色、暗褐色,主要沿中脈或側脈的兩則發生,條件適宜時病斑匯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脈上的病斑紫褐色,長條形。嚴重時葉片發黃,濕度大時葉正反兩面均產生紫黑霉狀物,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3)莖桿。病斑呈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后期呈灰褐色,具光澤。嚴重的整個莖桿變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層。(4)豆莢。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病斑灰黑色,莢干燥后變黑色,生紫黑色霉狀物。(5)種子。病斑不規則,僅限于種皮,不深入內部,癥狀因品種及發病時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臍部四周形成淺紫色斑塊,嚴重的整個豆粒變為紫色,有的龜裂。 [病原]病原為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 (Matsumoto et Tomoyasu)Chupp,屬半知菌亞門尾孢屬。(1)形態。子座小,褐色,直徑19~35μm。分生孢子梗簇生,有的多至23根,不分枝,暗褐色,頂端色淡,或上下色澤均勻,多隔膜,0~2個膝狀節,孢痕顯著,大小(16~192)μm×(4~6)μm。分生孢子鞭狀至圓筒形,無色透明,正直或彎曲,基部截形,頂端略尖,多隔膜可達20個以上,但不明顯,大小(54~189)μm×(3.0~5.5)μm。病原有不同的菌絲。紫斑粒形成的菌絲能產生紫紅色色素,黑斑粒形成的菌絲產生暗綠色色素。(2)特性。病原菌絲生長發育適溫為24~28℃;分生孢子形成適溫23~27℃,萌發溫度16~31℃,最適溫度為28℃。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播種帶菌種子,引起子葉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開花期和結莢期多雨,氣溫偏高,均溫12.5~27℃,發病重;高于或低于這個溫度范圍,發病輕或不發病。(2)栽培因素。連作地及早熟種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利于發病。 [防治](1)種子消毒。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可濕性粉劑福美雙拌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3%的40%可濕性粉劑大富丹或50%可濕性粉劑克菌丹拌種。(2)農業防治。與禾本科或其他非寄主植物進行2年以上的輪作;剔除帶病種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清溝排濕,防止田間濕度過大都有利于減輕病害的發生;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深翻土地,以加速病殘體腐爛。(3)化學防治。在開花始期、蕾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1次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 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懸浮劑 500倍液,每公頃噴配好的藥液825L左右。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