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umpkin southern blight 白絹病上南瓜的一種普通病害。 [為害癥狀]主要發生近地面莖基部或果實與地面接觸處,病菌侵入后病部呈暗褐色,組織破壞,若條件適合,幾天后死亡。拔開土壤,地下部根周圍可見白色菌絲,病部菌絲呈輻射狀,邊緣較明顯,后期長出茶褐色小菌核。 [病原]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羅氏阿太菌Athelia rolfiss (Curzi) Tu.& 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目膏藥菌科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1)形態:菌絲無色或色淺,具隔膜,菌絲體在寄主上呈白色,輻射狀,邊緣明顯,有光澤;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蘿卜籽樣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由淡黃色變為栗褐或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徑0.8~2.3mm,似油菜籽。擔子單胞,無色,棍棒狀,其上著生4個無色的小梗,頂端著生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倒卵形。(2)特性:病菌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最適pH5.9。 (3)寄主。為害番茄、辣椒、黃瓜、茄子、瓜害、蔥、豇豆、甘藍、蘿卜、馬鈴薯、胡蘿卜、花菜等 [侵染]病原以菌核混雜在種子、種球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原以菌核存在于土壤中2.5cm處,2.5cm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cm處幾乎不發芽。菌核依隨土壤環境變化而決定繁殖或休眠,菌核在土中可存活5~6年。 [發生規律]白絹菌生長溫度28~32℃,最適25~35℃,30℃受害最重;28℃以下,32℃以上皆不利菌絲生長,相對濕度100%是菌絲最佳生長條件,菌核可在含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及蔗糖的培養基中發芽生長。 [防治](1)農業防治:①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深埋或燒毀,條件允許的可進行深耕,把病菌翻入土層深處。②發病重的田塊,可實行水旱輪作,也可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③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發病重的田塊施石灰1 500~2 250kg/hm?,把土壤酸堿度調到中性。④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墊起來,避免與土壤接觸。⑤高溫多雨的夏季澆水后曬田,7天后再曬1次,也可在深灌后覆蓋地膜曬20~30天。(2)生物防治:用培養好的木霉6~6.75kg/hm?加750kg細土,混勻后撒覆在病株基部。(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 1份,對細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莖處。必要時也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 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