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pper mosaic virus disease異名辣椒花葉病 病毒病是辣椒的一種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露地栽培常年減產20%~30%,流行年份發病率高達50%以上。保護地栽培發病較輕。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和枝條,常見有花葉、黃化、壞死和畸形4種癥狀。(1)花葉型。頂部嫩葉葉片皺縮,出現凹凸不平的花斑。發病初期,嫩葉葉脈呈明脈。(2)黃化型。整株葉片褪綠呈金黃色,落葉早、早衰。(3)壞死型。花、蕾、嫩葉變黑枯死脫落,頂枯。莖桿上出現褐色壞死條斑;葉片果實上出現黑褐色大型環紋,果實頂端變黃。(4)畸型。葉片細長,葉脈上沖呈蔽葉狀;植株矮化,莖節縮短、僵果,葉片暗綠色。植株矮小,枝條多,呈叢枝狀,結果少。大田生產中以花葉型發生較多,多數情況幾種類型混和發生。 [病原]辣椒病毒病的毒源有10多種,我國已發現7種,包括黃瓜花葉病毒(CMV),煙草花葉病毒(TMV),馬鈴薯Y病毒(PVY),煙草蝕紋病毒(TEV),馬鈴薯X病毒(PVX),苜蓿花葉病毒(AMV),蠶豆萎蔫病毒(BBWV)。其中黃瓜花葉病毒可劃分為4個株系,即重花葉株系、壞死株系、輕花葉株系及帶狀株系。黃瓜花葉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是我國辣椒上的主毒原,黃瓜花葉病毒占55%,煙草花葉病毒占26%。黃瓜花葉病毒可引致辣椒系統花葉、畸形、蕨葉、矮化等,有時產生葉片枯斑或莖部條斑。煙草花葉病毒引起急性型壞死枯斑或落葉,后心葉呈系統花葉,或葉脈壞死,莖部斑面或頂梢壞死。馬鈴薯Y病毒引起系統性輕花葉和斑駁,引致花葉、矮化、果少等癥。馬鈴薯X病毒引起重花葉和葉脈深綠。苜蓿花葉病毒產生系統花葉或褪綠黃斑。蠶豆萎蔫病毒引起葉片系統性褪綠、斑駁,花蕾變黃,頂枯,莖部壞死及整株萎蔫。 [侵染]病毒可在其他寄主上越冬,種子也可帶毒。病毒傳播主要可分為蟲傳和接觸傳染兩大類。 [發生規律](1)發病時期。露地栽培于5月中旬至下旬開始發生,6~7月份盛發,8月份高溫干旱后,病情加重。(2)品種與發病。不同類型的品種之間的抗病性不同,有些品種雖不抗病,但“耐病”性較好。早熟品種比晚熟品種耐病。(3)氣候因素。溫度33℃以上,濕度60%以下,強光照和多霧的條件下發病較重。高溫、日照較多、干旱少雨的天氣條件有利于辣椒病毒病的發生和流行。(4)栽培因素。定植過早,溫度低,緩苗慢,長勢弱,抗病性降低,從而發病愈重。土壤缺肥或氮肥過多病情加重。田間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數太多,操作粗糙,都會增加汁液接觸傳染。連作茄科作物,辣椒與其他寄主作物間作套種,椒田周圍有多量病毒和蚜蟲的寄主植物等情況下辣椒發病加重。 [防治](1)種子消毒。播種前用0.1%高錳酸鉀液或10%磷酸三鈉液浸種15~20分鐘,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催芽播種。(2)農業防治。每畦辣椒可套種一行玉米,利用玉米阻擋蚜蟲遷入傳毒。定植時,用0.1%高錳酸鉀液或10%磷酸三鈉液洗手消毒,工具最好也要消毒。在進行整枝、打杈、摘果等操作中,手和工具也要用肥皂水沖洗。與非茄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采收后,徹底清園及清理田邊雜草,盡可能減少毒源及傳毒蚜蟲。選擇肥力較好的沙壤土種植,采取高畦深溝栽培,促使幼苗早長旺長,提高抗耐病能力。旱季要特別注意勤澆水,不能大水漫灌,防止土壤干旱。(3)物理防治。高溫干旱時,利用遮陽網、防蟲網、化纖網等設施育苗栽培,能減少蚜蟲侵入,還能防止高溫為害。鋪掛銀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蟲有趨黃色的特點,黃色誘板誘殺,也能起到滅蚜防病效果。(4)化學防治。分苗定植前噴0.1%~0.3%硫酸鋅溶液發病。發病初期噴3.85%病毒必克EW500倍液,或1.5%植病靈水劑 6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 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施3~4次。及時防治蚜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