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Eggplant Phomopsis rot異名茄子干腐病
茄子褐紋病是茄子的三大病害之一。各地均有分布。苗期為害造成缺苗,嚴重時缺苗率可達40%以上。果實發病引起爛果,可造成20%~30%的爛果,有時可達50%以上。
[為害癥狀]苗期發病造成缺株,結果期發病引起果實腐爛,引起死苗枯枝,以果實腐爛的損失最大。(1)苗期。多在幼莖基部先產生水浸狀梭形或橢圓形病斑,稍后病斑逐漸變褐至黑褐色并長有許多小黑點,當病斑環繞莖周時,病部凹陷,使幼苗猝倒,大苗立枯。(2)成株。病葉先出現水浸狀白色小斑點,后逐漸擴大成不規則病斑,邊緣呈暗褐色,中間灰白色并輪生許多小黑點。(3)莖枝。病莖基部和病枝杈上病斑的邊緣深褐色,中間灰白色、稍凹,輪生許多黑褐色小點,嚴重時許多病斑融合壞死,使皮層脫落,露出木質部,遇大風時易折斷枯死。(4)果實。先出現淡褐色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病斑,后稍凹陷并成暗褐色大斑,逐漸擴大到半果甚至全果,使表皮皺縮出現許多輪紋小黑點,最后病果腐爛脫落或干腐掛枝。(5)種子。染病種子多呈灰白色,無光澤,種臍變黑。
[病原]病原為無性態為茄褐紋擬莖點霉Phomopsis vexans (Sacc.et Syd)Hart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茄間座殼菌Diaporthe vexans (Sacc.et Syd.).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器埋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孢子器近球形,凸出孔口,壁厚而黑。分生孢子無色,單胞。(2)特性。生育適度28~30℃,濕度80%以上。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在土表病殘體中越冬,也可在種子內外越冬,并能存活2年以上。(2)傳播特點。若播種帶菌種子,則引起幼苗發病,引起幼苗猝倒和立枯,土壤帶菌常引起莖基部潰瘍。發病后數天,即可在病部產生分孢子,靠風雨、昆蟲和農事操作傳播,在田間引起再侵染,使植株葉、莖和果實發病。病害遠距離傳播主要靠帶菌種子的調運。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田間氣溫28~30℃,相對濕度高于80%,持續時間比較長,或連續陰雨,此病易流行。特別是在高溫多雨條件下,為害更重。(2)栽培管理與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幼苗倒、立枯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媒介。土壤中病殘體帶菌多造成植株的基部潰瘍,再侵染引起葉片和果實發病。坐果期發病重。連作地、密度過大、氮肥過多或脫肥使植株長勢較弱,或地勢低洼而排水不良,夏季多雨等,都可引起發病或加重為害。
[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用55℃的水浸種10~15分鐘。用福爾馬林浸種15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后催芽播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一般長茄較圓茄抗病。白皮茄、綠皮茄較紫皮茄抗病。與水稻輪作~2年,與非茄科蔬菜輪作2~3年,苗床和大田應實行1年輪作換茬。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田塊種植。采取深溝高畦,降低田間濕度。以有機肥為主,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實行小水勤灌,畦面要見干見濕。定植后可在莖基部撒施草本灰或石灰粉。合理密植,及時疏葉整枝,提高通風透氣性。褐紋病發生嚴重地區可選用長茄、白皮茄、綠皮茄等。(3)化學防治。播種時每/m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0g加細土2kg抖均,制成藥土,取1/3撒在畦面上后播種,然后將其余藥土覆蓋在種子上面。苗期發病可噴施60%福美鋅5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隔5~7天噴1次。定植前,苗床噴1∶1∶240倍波爾多液。成株期特別是結果的雨后,噴施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 500~800倍,或65%萬霉靈可濕性粉劑 500~800倍,或40%氟奎唑乳油 5 000~6 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