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Eggplant gray mold 灰霉病是茄子的一種重要病害。保護地內普遍發生,流行時造成減產20%~30%,重者可達50%。 [為害癥狀]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為害果實、葉片和莖部,但主要為害果實。(1)苗期。苗期發病,莖桿縊縮變細,或頂芽變色呈水漬狀,嚴重時,植株死亡。(2)成株。成株期發病,葉、花、果均可受害。葉片受害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呈褪綠水漬狀,后向葉內擴展,形成“V”字形病斑。花器受害,花瓣萎蔫。果實受害,多從果實與花瓣黏連處開始,或直接從花托處侵入,初呈水漬狀,最后褐腐,病健部分界明顯,不會自然脫落;濕度大時,病葉、病果、花器等均可長出灰色霉狀物。 [病原]病原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階段為富克爾核盤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Fuckel,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梗細長,深褐色,數根叢生,頂端具1~2次分枝,分枝頂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狀,梗大小(960~1200)μm×(16~22)μm。分子孢子單胞,無色,短橢圓形,大小(12~18)μm×(9~13)μm,聚集成堆時呈灰色。菌核由菌絲組成,形狀不規則,大小(1~40)mm×(1~7)mm,多產生于寄主表皮層下面。(2)特性。病原為弱寄生菌,腐生性強,可在有機物上腐生。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發,但產生分生孢子與孢子萌發的適溫為21~23℃。分生孢子抗旱力強,在自然條件下能存活138天。(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茄子、蔥、白菜、萵苣、番茄、黃瓜、辣椒、蠶豆、西瓜、草莓、菜豆和韭菜等。 [侵染]病原以菌核、菌絲體或分子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病原在遇適宜環境條件時,產生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借助氣流和人農用操作傳播,以后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或菌絲體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發病最適溫度是18~22℃。適溫高濕有利其發生,春季連綿陰雨,或持續晴雨相間,發病率上升。(2)栽培因素。連年種植茄子或茄科作物,使灰霉病原基數較高,氣候條件一旦適宜,即引起病害。栽培過密,植株徒長,管理粗放等,均利于發病。 [防治](1)種子消毒。用1%福爾馬林水溶液,將種子浸泡15~20分鐘,撈出后用濕布包裹放入密閉容器中,悶2~3小時再用清水將種子淘洗干凈,然后浸種、催芽。或用種子量的0.3%的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拌種,拌勻涼干后播種。(2)農業防治。重病田實行稻茄輪作,輪作期3年以上。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實行配方施肥,重視磷鉀肥的施用。苗期澆水宜選擇晴天的傍晚進行,避免在陰雨天澆水,同時要控制澆水量,最大限度降低濕度,中后期以排水防漬為主。遇長時間干旱時,灌溉跑馬水補充水分,澆水時可結合施肥。合理密植,適時中耕除草,及時整枝摘葉,調整株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濕度。對病葉、病果和病蟲枝葉要及時摘除,裝在塑料袋內,帶出田間。晴天中午閉棚,使棚內溫度上升到33~35℃,持續2小時,每周2次,抑制病原的侵染及孢子形成、緩解病情擴展。(3)化學防治。①播種前苗床用5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 10g/m?加水稀釋成800倍液,澆透畦面。②在起苗定植前,用3%綠亨育苗壯水劑 500倍液澆淋茄子苗,帶藥下田。定苗前7~8天每平方米用硫磺4克加80%的敵敵畏0.1克和鋸末8克,混勻后點燃密閉一晝夜,以殺滅病原,減免病害的發生。③在茄子生長前期,每公頃用10%腐霉利煙劑3000~3750g,分點布放,于傍晚用暗火點燃后立即蓋膜密閉煙熏一夜,次日早晨揭膜通風。茄子開花后每隔8~10天,每公頃用45%百菌清或15%速克靈煙劑750g,于傍晚進行熏蒸,連續4~5次。④棚室內因高溫或低溫的影響,落花落果現象發生嚴重。在利用番茄靈或2,4-D保花保果時,向其水溶液中加入0.1克的速克靈,防效率達90%以上。⑤晴天棚室中可以葉噴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2 000倍液,或45%噻菌靈懸浮劑 3 000~4 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60%多菌靈超微粉600倍液噴。⑥發病初期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0.2%武夷菌素水劑 100倍液噴霧。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茄子灰霉病對殺菌劑極易產生抗藥性,所以應采取輪換用藥的方法,一般每隔7~10天交替噴施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