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Eggplant Sclerotinia rot 菌核病是茄子一種普通病害。在各地均有分布。重病田塊病莖率5%~12.5%、門茄受害率30%~60%。 [為害癥狀](1)苗期。莖基部發病呈水漬狀病斑,淺褐色,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2)葉片。病斑水漬狀,后變為褐色圓斑,潮濕時長出白色菌絲,健葉碰到菌絲也會發病。(3)莖部。發生在門茄果柄著生處附近或對茄所在側枝上,多由開敗的花或幼果上的病原擴散所致,病部初呈水漬狀且上下擴展,稍凹陷,后呈淺灰黃色,皮層腐爛,后期縱剖莖稈可見髓部有黑色鼠糞狀菌核。(4)花蕾、花、花柄。發病時呈現水漬狀濕腐,后脫落。(5)果實。常始于果面殘留的花瓣處,初呈水漬狀斑,后變黃褐色腐爛,濕度大時長出白色菌絲體,后期形成菌核。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核初為白色,老熟后變黑色鼠糞狀,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子囊盤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柄的長度3~15mm,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漸展開呈杯狀。子囊盤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子囊棍棒狀,無色,內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10~15)μm×(5~10)μm。(2)特性。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茄子等作物。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核在田間或塑料棚土壤內越冬。(2)傳播特點。春天茄子定植后菌核萌發,抽出子囊盤即散發子囊孢子,隨氣流傳到寄主上。由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棚內3月底開始發病,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早春連續陰雨、棚內低溫高濕、種苗及土壤帶菌是茄子菌核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棚內3月底開始發病,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隨氣溫迅速上升病情減輕。(2)栽培因素。地膜覆蓋栽培良好的大棚,發病較少。覆膜不平,膜下雜草叢生,利于菌核萌發,加重病害發生。病健株接觸,可引起發病。 [防治](1)種子消毒。種子用52℃溫水浸種30分鐘,殺死菌核。用種子重量的0.3%~0.5%加入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拌種。(2)農業防治。菌核病嚴重的田塊,應實行水旱輪作或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避免與茄果類或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定植前耕翻土壤20~25cm,埋沒菌核;定植時全面覆蓋地膜,阻止子囊盤出土。選用無滴膜覆蓋,可明顯減少水滴。早春追施糞水宜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忌陰天或下午施糞水,避免夜間棚內濕度過大。晴天上午保持較高棚溫,讓水珠霧化,下午適當延長放風時間、夜間注意覆蓋保溫,防止葉片結露。清理病株及時拔掉病株或剪下病枝、打去病葉、疏掉病花爛果,帶出田外集中深埋,切忌隨處亂扔,以免重復侵染為害。(3)化學防治。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g/m?,加干細土0.5~1kg撒施于大棚畦面上,然后播種、假植或定植。定植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灌根。田間出現中心病株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2 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交替使用,隔15天噴1次,連噴3~4次。連續陰雨天發病,每公頃用10%煙劑腐霉利或45%煙劑百菌清3750~4500g,于傍晚均勻布點,閉棚熏一夜。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