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Eggplant Alternaria fruit rot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果實,青果、熟果均可發病,但以熟果居多。病菌主要侵害果實表面的日灼處或果實的裂口處,致染病果的受害處變為褐色,發展后病斑發硬、凹陷,變成黑色斑,逐漸長出短絨毛狀的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中文名稱:細交鏈孢病原拉丁學名: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Keissl異名Atenuis Nees,半知菌亞門真菌。病原形態特征: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較短粗,或呈不規則棍棒形,具2~9個隔膜,大小(27.5~110)×(2.75~4.5)μm,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狀或圓筒狀,淡黃色,大小(9.5~40)×(5~11.25)μm,具縱隔1~6個,多數3~4個;橫隔1~5個,多為3個。具短喙,僅為孢身長的一半,喙多無隔,少數1~2個隔,無色。傳播因子:病殘體、土壤、風雨、流水。 [侵染]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孢子從傷口侵入,一般高濕多雨或多露易發病。 [發生規律]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時整枝,或蟲傷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多霧、重露、日照不足易發病。 [防治](1)農業防治: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獲后,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后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育苗移栽,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后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于減輕病害。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適當密植,及時整枝或去掉下部老葉,保持通風透光。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并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閑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高溫干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棚室栽培的盡可能采用生態防治,尤其要注意溫濕度管理,采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濕度低于60%。(2)化學防治: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發病初期噴灑,采收前7天停用百菌清,其余采前3天停止用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