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ucumber Corynespora target leaf spot異名黃瓜褐斑病 黃瓜靶斑病各地均有發生,保護地中發生普遍。一般病田葉發病率為10%~25%,嚴重時可達60%~70%,甚至100%。 [為害癥狀]田間主要危害葉片,以中下部葉片受害嚴重。葉上初現淡褐色圓形病斑,后變褐綠色,直徑6~12mm。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呈不規則形,有的斑中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狀物。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枯死。保護地栽培,多在進入采瓜期初見發病,僅限于個別溫室和個別植株;進入盛瓜后期,病情迅速蔓延,發病程度加重,致使部分棚內黃瓜提前拉秧。 [病原]病原為瓜棒孢霉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Curt.)We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在PDA平板上培養5天后,菌落直徑2~2.8cm,中央0.1~0.2cm范圍內顏色變深,呈淺褐色,菌絲生長緊密,且向上突起,而菌落外圍顏色較淺,生長疏松。8天后菌落顏色明顯加深,中央黃褐色至深褐色,次之為淺褐色,外圍白色至灰白色,整個菌落生長較均勻,菌絲絨毛狀或毛發狀。10天后菌落直徑可達10cm左右。菌絲無色,具分枝和隔膜。分生孢子梗直或屈曲,淺褐色,不分枝,有分隔,基部有時膨大,大小為100~850μm×4~11μm。分生孢子頂生,淺褐色,常單生,少數2~6個串生,倒棍棒形或圓桶形,壁厚,基部膨大,頂部鈍圓,有10~20個隔膜,大小(39.6~164.8)μm×(11.8~17.2)μm。(2)特性。生長適溫為30℃左右,產孢適溫為25℃,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孢子形成和萌發需要高濕。光照能促進菌絲的生長30℃。病原生長和孢子萌發的pH值以5~6,但對孢子的產生有抑制作用。(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寄主范圍廣,為害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蔬菜20余種。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病原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生規律](1)發病時期。保護栽培多在進入采瓜期初見發病,僅限于個別溫室和個別植株;進入盛瓜后期,病情迅速蔓延,發病程度加重,引起部分棚內黃瓜提前拉秧。春保護地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發病,4月上中旬后病情迅速擴展,至5月中旬達發病高峰。(2)氣候因素。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的條件下易發病;氣溫25~27℃,濕度飽和的條件下發病重;溫差大也有利于發病。(3)栽培因素。土壤肥沃,底肥充足,黃瓜植株生長健壯的田塊,靶斑病發生較輕;肥力不足,土壤貧瘠,植株長勢較弱,葉片色黃,質地較薄,則發病嚴重。大水漫灌,放風不及時,田間濕度較大的田塊,往往發病較重;保護地中緩沖室及過道附近發病明顯較輕;灌后遇雨,發病重。 [防治](1)種子消毒。在播種前將種子浸入55℃水中10分鐘進行熱消毒處理,有利于消滅種傳病原。(2)農業防治。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以上輪作。徹底清除病殘株,減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內溫濕度管理,注意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開始莖葉噴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劑 1 000~1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藥,共噴藥3~4次。保護地栽培,每公頃每次用45%百菌清煙劑3750g熏煙;或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15kg。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