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是由鏈格孢屬真菌所致的一種常發病害,亦是一種世界性病害。70年代后期、80年代以來,該病在我國廣泛發生,基本在我國的番茄主產區均有發生,危害年趨嚴重。番茄早疫病本是一種高溫高濕型病害,但隨著我國設施園藝的發展,冬季棚室內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使得番茄早疫病不斷發生,已成為越冬茬番茄的一大病害。近期,多地反應番茄早疫病開始發生,且多在結果初期發生,結果盛期發病較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一、發病癥狀 番茄早疫病在番茄的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發生危害,可侵染種子、苗期莖葉以及成株期的葉片、莖桿、果實及花萼等部位。 若種子帶菌,出苗后幼苗莖中上部或莖基部發病,病部形成環繞莖部的長橢圓形黑褐色病斑,隨后植株快速干枯,最后萎蔫死亡。 葉片受害,初期病斑圓形、淺褐色,并逐漸變為深褐色至黑色;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呈近圓形至圓形,在葉脈及葉片邊緣處呈不規則形,邊緣多具淺綠色或黃色暈圈,病斑具同心輪紋,后期病斑連片。病斑具輪紋是番茄早疫病典型癥狀,但有時由于環境的變化,病斑為褐色但無輪紋。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常有黑色霉狀物。田間病害多從下部成熟葉片開始發生,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嚴重時,植株下部葉片相繼枯死而脫落,為害整株。 莖部病斑多發生在分枝處,發病初期病斑灰褐色、橢圓形、稍凹陷,具同心輪紋。后期病斑沿莖桿縱向擴展為長條形,同心輪紋明顯。發病嚴重時,病斑環抱莖桿,造成上層枝葉萎蔫死亡,甚至斷枝。莖基部發病,形成長條形的病斑環繞莖基部,造成整株萎蔫。 多發生在萼片頂端,表現為深褐色壞死癥狀。結果期花萼發病,病斑初期為黑色小圓點,后期病斑擴大,具同心輪紋。 二、病原菌 目前,世界上已報道可以侵染番茄的鏈格孢屬真菌有23個種及專化性,其中,在國內普遍為害的病原菌為茄鏈格孢(Alternaria solani)、茄斑鏈格孢(A.melongenae)和鏈格孢(A. alternata)。 三、與早疫病發生的相關因素 番茄早疫病本是一種高溫高濕型病害,但隨著設施園藝的發展,這種在夏秋季發生嚴重病害在冬季設施溫室內發病嚴重。其主要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番茄早疫病抗病遺傳機制復雜。目前,國外有利用抗病野生番茄種雜交而繁育出抗早疫病的雜交品種的報道,而國內尚未見抗早疫病的番茄栽培種的報道。抗病品種的缺乏,是導致番茄早疫病流行的內在原因。 番茄早疫病在5~30℃范圍內均可發病。20~30℃發病率高,一旦發病,病情擴展速度快。當氣溫低于19℃,病害流行基本停止。冬季溫室番茄栽培環境,適宜病害的發生發展。 該病對棚室的濕度適應范圍較廣,在相對濕度42%~98%范圍內均可發病。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最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冬季棚室內常為保持番茄適宜的生長溫度,放風較少,棚內濕度常在80%~90%之間,再加上適宜的溫度,容易引起番茄早疫病的發生。 冬季溫室栽培番茄,種植期間常會遭遇連續陰天,田間濕度大,導致病害的流行;另外,連作、基肥不足、種植過密、單株果實過多、植株生長弱勢、通風不良的地塊,發病重。 四、綜合防控措施 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抗耐病品種種植。 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可存活于種子表皮或內部,注意從無病植株上采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有效降低種子的帶菌率。方法為將種子在52℃的恒溫水中浸30分鐘,然后撈出用冷水降溫,晾干后播種。 合理密植,適當控水控量,避免田間濕度過大,均衡施肥,特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種植期間合理整枝打杈、疏花疏果,及時摘除下部老病葉,通風透光,以增強植株抗病性。一旦發現病葉、病果或整個病株,應及時清除,集中銷毀深埋,防止病原菌繼續傳播。番茄生長期間增施磷、鉀肥,特別是鉀肥,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對病害的抗性。 發病初期及時用藥,藥劑可選用50%異菌脲懸浮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3000倍液,或12%苯甲·氟酰胺懸浮劑1200倍液噴霧防治。注意不同類型藥劑輪換使用,防止病原菌抗藥性的發生。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