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omato gray mold 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種重要病害,特別是冬春季節保護地內低溫、高濕,內外氣候條件變化較大,往往發病嚴重,造成減產20%~40%。 [為害癥狀]主要發生在花期和結果期,可為害花、果實、葉片和莖。(1)幼苗。葉片和葉柄上產生水浸狀腐爛,之后干枯,表面產生灰霉,嚴重時可擴展到幼莖,使幼莖產生灰黑色病斑,腐爛折斷。(2)葉片。葉尖開始出現水浸狀淺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向內發展,潮濕時病部長出灰霉,邊緣不規則,干燥時病斑呈灰白色。(3)莖部。初期產生水浸小點,后擴展成長條形病斑,高濕時長出灰色霉層,上部植株枯死。(4)果實。主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殘留的柱頭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發展,果皮變成灰白色、水浸狀、軟腐,病部長出灰綠色絨毛狀霉層,后期病部產生黑褐色鼠糞狀菌核。(5)花萼。花萼變為暗褐色,隨后干枯。 [病原]病原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梗細長,深褐色,數根叢生,頂端具1~2次分枝,分枝頂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狀,梗大小(960~1200)μm×(16~22)μm。分子孢子單胞,無色,短橢圓形,大小(12~18)μm×(9~13)μm,聚集成堆時呈灰色。菌核由菌絲組成,形狀不規則,大小(1~40)mm×(1~7)mm,多產生于寄主表皮層下面。(2)特性。病原為弱寄生菌,腐生性強,可在有機物上腐生。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發,但產生分生孢子與孢子萌發的適溫為21~23℃。分生孢子抗旱力強,在自然條件下能存活138天。(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番茄、辣椒、黃瓜、草莓、萵苣、韭菜、花生等。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傳播特點。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萌發時產出芽管從寄主傷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 [發生規律](1)發病時期。在日光溫室中發病流行過程可劃分為3個時期。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為葉部灰霉病的始發期,該時期病情平穩發展;4月上旬至4月下旬,為葉部灰霉病的上升期,此時病害發展迅速;4月下旬至5下旬為該病發生高峰期。病果發生時期:番茄定植后20~25天(3月末)第1層果開始發病,之后病果迅速上升,4月中旬至5月初為盛發期;以后隨著溫度上升溫室開始大放風,病情下降;第2層果在4月10日開始發病,之后病果率迅速增長,4月末至5月初達到高峰;第3層果在第2層果發病后15天開始發病,病果增至5月初后下降。(2)氣候因素。溫暖濕潤是灰霉病流行為為害的主要條件。灰霉病原發育適溫為20~23℃,相對濕度要求95%以上。早春棚室的生態條件恰好溫暖濕潤,很容易引起發病。連陰天、寒流天、澆水后濕度增大易發病。(3)栽培因素。植株徒長、棚室透光差、光照不足易發病。管理不當、粗放耕作、過于密植、氮肥不足或過量、領秧綁架過晚、灌水后放風排濕不及時、陰雨天灌水、施用未腐熟的農家肥、病果及病葉不及時清理等易發病。 [防治] 1)加強通風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風,使棚溫迅速升高,當棚溫升至33℃,再開始放頂風,31℃以上高溫可減緩該菌孢子萌發速度,推遲產孢,降低產孢量。當棚溫降至25℃以上,中午繼續放風,使下午棚溫保持在25~20℃;棚溫降至20℃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夜間棚溫保持15~17℃;陰天打開通風口換氣。 2)控制澆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對濕度。澆水宜在上午進行,發病初期適當節制澆水,嚴防過量,防止結露。 3)發病后及時摘除病果、病葉和側枝,放在塑料袋中集中燒毀或深埋,嚴防亂扔,造成人為傳播。 4)藥物防治: 開花期可在蘸花藥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效果很好。也可對果實噴霧,但應注意輪換用藥,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還可用50%百菌清粉塵劑,每畝噴粉300克或者50%多.乙可濕性粉劑800-100倍液,40%密霉胺SC1000-1200倍液均勻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