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omato southern blight 白絹病是番茄的一種土傳性病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都有分布。 [為害癥狀]發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莖基部。(1)莖基部。病部初呈褐色病斑,逐漸擴大,稍凹陷,生有輻射狀白色絹絲狀的菌絲體,病株下部葉片變黃或萎蔫。后期病部生出許多茶褐色油菜籽狀的菌核。天氣潮濕時,菌絲體會擴展到根部周圍的地表和土隙中,結生菌核,莖基部皮層完全腐爛,露出木質部,或在腐爛部上方長出不定根。(2)果實。發病果實呈軟腐狀,表面密生白色絹絲體和菜籽狀的菌核。 [病原]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階段為白絹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rolfsii (Sacc.)West.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無色,有隔膜。菌絲扭結成菌核,外有皮層,初為白色,老熟后黃褐色,圓形,直徑l~2mm,酷似油菜籽,黃褐色,表面光滑,容易脫落。(2)特性。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10℃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力,但在水中僅能存活3~4個月。菌絲不耐干燥,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堿度范圍pH1.9~8.4,最適pH5.9。(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番茄、桑、茶等62科200多種植物。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絲體隨病殘組織遺留在土中越冬。病原菌核的抗逆性很強,在干燥條件下保存10年仍不死,在灌水的情況下,經3~4個月方可全部死亡。(2)傳播特點。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后從寄主莖基部或根部侵入,潛育期3~10天,出現中心病株后,地表菌絲向四周蔓延。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高溫多濕易發病。新墾荒地種植番茄或番茄與大豆輪作,都容易受到白絹病原的侵染。(2)栽培因素。酸性土壤、砂質土壤、栽植過密,行間通風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連作地,發病重。土壤酸、砂質重的田塊,發病重。前作為大豆,花生和茄科蔬菜等,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效果更好。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并深施;收獲后深翻土層。早期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并在病株穴內撒施石灰粉。地膜覆蓋,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加強棚內通風,控制棚內濕度。(2)化學防治:移栽成活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1 000~1 500倍液灌根,隔15天再灌1次,連續2次。發病初期,灑施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隔7~10天后再灑施藥1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