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Tomato streak virus disease 條斑病毒病是番茄的一種重要病害。各地勻有分布,局部發生。發病率5%~20%,嚴重時發病率可達到100%。植株發病后,莖、葉、果都可受害,嚴重時甚至絕產絕收。 [為害癥狀]發病初期,莖、葉柄、果實等位產生黑褐色條紋狀壞死。(1)葉片。葉背葉脈呈紫褐色油浸狀條斑,其葉脈壞死或分布黑褐色油浸狀壞死斑,后沿葉柄蔓延至莖桿,擴展為壞死條斑,嚴重時植株死亡。病株上部葉片呈現或不呈現深綠色與淺綠色相間的花葉癥狀,下部葉片癥狀不明顯。發病早的植株節間短,葉片小。(2)莖桿。在植株莖桿的上、中部,初生暗綠色下陷的短條紋,后變為深色下陷的油浸狀壞死條斑,再經逐漸蔓延擴大,使條斑連片,上下連接,病株逐漸黃萎枯死。(3)果實。病株上的果實畸形、堅硬,病斑大小不一,大部分較小,淺褐色至深褐色,表皮凸凹不平。切開病果,則可見褐色條斑,嚴重者可變褐腐爛。番茄條斑病毒病病部變色僅局限于表皮而不深入到莖內和果實內,這一特征可與番茄筋腐病可相區別。 [病原]病原為馬鈴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1)形態。馬鈴薯X病毒粒子彎曲桿狀,大小11.5nm×515nm,致死溫度68~76℃。煙草花葉病毒:病毒粒體桿狀。(2)特性。該病毒能通過蚜蟲傳播。鈍化溫度90~93℃ 10分鐘,體外存活期72~96小時,在干燥病組織內能存活30年以上。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既能在植株活體內越冬,也能在土壤中或土壤內的病殘體上越冬,還可在種子上沾附的果肉里越冬。帶毒種子、病殘體及土壤中病毒是初侵染源。病原可通過植物根、莖、葉的傷口直接侵入寄主。(2)傳播特點。病殘體、種子和接觸均可傳播病毒。極易由接觸摩擦傳毒,病葉和健葉只要輕微摩擦,葉片茸毛稍受損傷即可傳毒。在生產上主要通過各項農事操作,如分苗、定植、綁蔓、整枝、打權等人為接觸傳染,并在田間傳播流行。操作人員手接觸病株后如不洗手消毒,可連續傳毒20株;衣服、工具都可傳毒。蚜蟲是該病毒病的主要傳毒介體。生產上主要通過各項農事操作傳播流行。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定植后雨日多,連陰雨,降水量大,日照少,氣溫比常年稍偏低,是該病大發生的重要條件。如定植后遇連陰雨或生長期間降水量達到50mm左右,則番茄條斑病發生加重。(2)栽培因素。土壤肥力低、施用未腐熟農家肥、漫灌發病重。移苗時根部帶土少、移苗過晚、傷根嚴重或緩苗時間長引發該病嚴重發生。番茄移栽后澆水過勤、地溫低而根系發育遲緩時,也易重發生。深中耕則容易傷根也會促使發病。防治不及時,田間發病后不能及早防治或用藥不當,延誤了有利防治時機加重該病為害。蚜蟲大發生時發病較重。(3)病源因素。蚜蟲大發生時發病較重,蚜蟲是該病毒病的主要傳毒媒體。當春季干旱,番茄蚜蟲較多時,則番茄條斑病發生較重。病毒傳播途徑廣,病殘體、種子和接觸均可傳播病毒。 [防治](1)種子消毒。播種前用55~60℃溫水,浸種20~30分鐘。或用0.1%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可以殺死種子內外的病毒。或者播種前用清水浸種3~4小時,再用10%磷酸三鈉溶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分鐘,然后用清水沖凈,催芽播種。或將干燥的種子放在70℃下干熱消毒72小時。(2)農業防治。選擇土層深厚,肥力較高,不帶鹽堿的地塊種植。實行2年以上輪作。結合深翻,促使帶毒病殘體腐爛。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播種,培育壯苗;早中耕鋤草,及時培土,促進發根,早采收。第1穗座果期應及時澆水,尤其是在高溫干旱季節,要勤澆水,注意改善田間小環境。坐果后澆水要注意加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多施磷、鉀肥,配以微量元素。打杈、整枝、綁蔓時先健株后病株,接觸過病株的手要用肥皂水消毒,防止通過農事操作再次傳播。對早發病的病株及時清除并帶出田外銷毀。(3)化學防治。①病毒防治劑有天然蕓薹素、毒克星(鹽酸嗎啉胍?乙酸銅)、植病靈、抗毒豐,均可選擇使用。在番茄1~2片真葉分苗時,將幼苗根部的土洗去,在弱毒疫苗TMV 2N14的100倍溶液中浸30分鐘,然后分苗移栽。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油 1 0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抗毒劑1號200~300倍液,或病毒制劑50%菌諾800倍液,或高錳酸鉀1 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即可有效地控制病毒病的為害。②由于蚜蟲的是病毒的傳播介體,早期防治蚜蟲十分重要,通過控制其傳播介體,來厲害到間接控制病害的發生。尤其是高溫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時噴藥治蚜,預防病毒侵染,藥劑可選用菊?馬、抗蚜威、蚜虱凈等,參見蚜蟲相關內容。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