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elery late blight異名芹菜晚疫病、芹菜葉枯病 芹菜斑枯病是芹菜的一種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引起生長期落葉和貯藏期腐爛,損失很大。發病田塊達50~60%,平均減產15%~30%,是制約芹菜優質安全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柄、莖和種子。分為大斑型和小斑型。華南地區只發生大斑型,東北地區側以小斑型為主。(1)大斑型。先發生在老葉上,再向新葉上擴展。葉上病斑圓形,初為淡黃色油浸狀斑,后變為淡褐色或褐色,邊緣明顯,病斑上散生少數小黑點,即為分生孢子器。為害嚴重時,全株葉片變為褐色干枯狀。莖及葉柄受害,病斑均呈長圓形,稍凹陷,中央密生黑色小粒點。(2)小斑型。病斑中央黃白色或灰白色,邊緣聚生有很多黑色小粒點,病斑邊緣黃色,大小不等。葉柄或莖部上的病斑為褐色,長圓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點。 [病原]病原為芹菜殼針孢菌Septoria apiicola Speg.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器埋生,大小(87~155.4)μm×(25~56)μm。器孢子長線形,無色,具隔膜0~7個,大小(35~55)μm×(2~3)μm。(2)特性。分生孢子萌發溫度范圍9~28℃,該菌在低溫下生長較好,發育適溫20~27℃,高于27℃生長發育趨緩。菌絲體和分生孢子致死溫度48~49℃經30分鐘。(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芹菜、根芹、野生芹。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越冬,也可在病殘體上越冬。潛伏在種皮內的菌絲可存活1年以上。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產出分生孢子借風雨、牲畜及農具傳播;帶菌種子可作遠距離傳播。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在適宜溫濕度下,潛育期約為8天;在20~25℃溫度和多雨的情況下,病害發生嚴重,并能迅速蔓延和流行;白天干燥,夜間有霧,或溫度過高過低時,發病重。(2)栽培因素。重茬地、低洼地發病重;澆水多,排水不良,田間積水,種植過密,土地貧瘠,生長勢差,發病重。 [防治](1)種子消毒。可采用48~50℃溫水浸種30分鐘,再在冷水中浸20分鐘,晾干后播種。(2)農業防治。施足底肥外,應及時追肥,防止缺肥。大水漫灌,雨后應注意排水。保護地栽培應注意通風排濕。與其他蔬菜實行2~3年輪作,病害明顯減輕。病初應摘除病葉和底部老葉,收獲后清除病殘體,并進行深翻。保護地栽培要注意降溫排濕,白天控溫15~20℃,高于20℃要及時放風,夜間控制在10~15℃,縮小日夜溫差,減少結露,切忌大水漫灌。(3)化學防治。苗高2~3cm時,施藥保護。保護地栽培施用45%百菌清煙劑 200~250kg,或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 1kg。露地栽培可選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 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