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tem-cating lettuce brown rot 褐腐病是萵筍的一種要病害。各地均有發生。以露地栽培發病較重,可以造成較大的損失。 [為害癥狀]生長的中后期發生。發病始于植株下部的莖基部,發病組織呈黃褐色,水漬狀,后莖基部腐爛,植株萎蔫死亡。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侵染循環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借菌絲和菌核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和存活。土壤中的菌絲不休眠,營腐生生活。(2)傳播特點。在田間病原的傳播主要靠接觸傳染,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菌絲侵染。 [發生規律]早病原菌絲生長適應的范圍較廣,當土壤濕度在20%~60%時。土壤溫度高,濕度大,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如過高過低的土溫、黏重而潮濕的土壤,均有利病害發生。 [防治](1)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4%的40%可濕性粉劑拌種雙,或50%百菌靈可濕性粉劑 拌種。(2)農業防治。用充分分腐熟的有機肥。采收期最好是設法避開高溫多雨季節。夏秋季種植,采用遮陽網遮蔭降溫。(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2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 200倍液,或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結合防治細菌性病害,還可選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 600~800倍液噴霧,隔10~15天噴1次,根據病情防治1~3次。保護地栽培,在發病初期每畝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用1kg,隔7~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