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呈圓形或多角形,灰褐色或灰白色葉斑,病斑小而多,病斑中部后期褪色變為灰褐色,斑點脫落后呈穿孔狀。該病有時也危害葉柄和莖。 [病原]病原為茄匐柄霉菌Stemphylium solani Web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暗色,單生或2~5根叢生,大小(130~200)μm×(4~7)μm,有分隔;分生孢子淺黃褐色,長方形至橢圓形,具磚格狀分隔,近于網狀,中間分隔處縊縮,有些孢子表面具極短毛刺狀物,具乳頭樣短喙,大小(45~50)μm×(20~25)μm,長寬比約2∶1。 [侵染]在南方病原菌輾轉傳播蔓延;在寒冷地區,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進行初侵染,病原菌借氣流傳播蔓延,并進行再侵染。發生因素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大雞白、大雞黃、白殼、絲蕹等耐熱品種。選用耐熱品種;及時清除病葉和花梗;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化學防治:發病期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防治3~4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