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inger blast異名姜腐爛病、姜青枯病 姜瘟病是生姜最為嚴重的一種土傳病害病害。危害損失率20%~30%,重病田損失可達70%以上,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為害癥狀]主要侵害姜根部、地下莖和地上莖,多在莖基部先發病。(1)地下莖。病部初為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后,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僅留殘存外皮。剖開根莖或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色,用手擠壓可從維管束溢出污白色的菌膿,而后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皮層也逐漸變色,后期產生惡臭。被害根部也呈黃褐色,終至全部腐爛。(2)地上部分。在發病初期葉片萎縮、下垂、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變枯黃色,邊緣卷曲。莖呈暗紫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 [病原]病原為青枯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屬細菌。有學者鑒定安徽的姜瘟病原主要病原為羅爾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Yabuuchi et al。(1)形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大小(0.9~2.0)μm×(0.5~0.8)μm,極生鞭毛1~3根,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2)特性。革蘭氏染色陰性。病原能利用多種糖產生酸,不能液化明膠,能使硝酸鹽還原。從10~40℃均可生長,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0~30℃,耐pH6~8,最適pH6.6。(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50多個科的數百種植物。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在土壤及種姜內越冬,并可在土壤內存活3年。土壤中的病原和帶菌姜種是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自傷口侵入,也可由莖、葉侵入維管束,向下擴展至根莖,并進入薄壁組織,造成組織崩潰和腐爛,全株死亡。(2)傳播特點。土壤中的病原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帶菌姜種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含有病原的有機肥、被病原污染的灌溉用水均可以傳播姜瘟病。播種病姜后,在田間零星發生病,通過流水和地下害蟲傳播,造成全田發病,蔓延十分迅速。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日均氣溫20℃左右時開始發生,最適發病氣溫25~30℃。5cm地溫25℃以上時,病害易于流行。降水會加劇病害的發生和發展。(2)栽培因素。施肥不足,追肥過量,氮肥過多,發病重。發病始期灌水過多,利于發病;長期灌水的田塊比灌跑馬水的田塊;發病重。前茬為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花生的田塊,發病重。黏重土壤,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發病。水旱輪作,利于減輕病害的發生。 [防治] (1) 種姜消毒。播種前用20%噻菌銅懸浮劑 500倍液,或75%的敵克松800倍液,50%消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64%的殺毒礬400倍液,或農用硫酸鏈霉素150倍液浸泡30分鐘。或用0.5%的石灰水、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浸泡5~6小時,撈出晾干。再用清水將濕潤的新鮮草木灰包裹已經浸過的姜種,然后進行催芽。 (2)農業防治。選擇地勢高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與與蔥、蒜或糧食作物輪作。不能與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輪作,也不宜與花生、芝麻輪作。結合曬姜、困姜挑選,淘汰瘦弱、姜肉變色或發軟的姜塊。催芽后結合掰姜,進一步選擇鮮亮、粗壯、姜芽頂部圓鈍、基部有根尖突起的健壯姜塊播種。基肥要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減少化學氮肥的用量。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防止農事操作和地下害蟲對植株造成的機械損傷。 (3)化學防治。鏟除病株,淋灑藥劑防治控病,做到齊苗灌穴,藥劑可用50%消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 500倍液,或10%菌立克水劑 500倍液,或45%施納寧懸浮劑 400~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5 000倍液,每穴0.5~1升。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3次。 根力多推薦防治措施: 1、選用脫毒姜種。 2、選用無病姜田留種。 3、合理輪作。每隔2-3年輪作一次。 4、1000萬單位的四霉素300-500倍液中浸種或30%氧氯化銅800倍液或20%龍克菌(喹菌酮)中浸種。 5、(1)出苗期或病害初發期,每畝可用喹啉銅300g+噻呋酰胺200ml+凱普克60g,沖施或噴淋莖基部15-20公分處。這是控制病害的第一關鍵時期。 (2)生長期可選擇2%春雷霉素制劑400-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克菌康)、20%龍克菌(喹菌酮)使用方法為發病初期用600-800倍液灌根。 6、藥劑灌根防治的同時,可配合根力多生物菌劑,促進根系生長。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