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Onion Alternaria leaf spot 蔥紫斑病是蔥類的一種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直接影響蔥葉的食用價值和蔥籽的產量。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和花梗。初期呈水浸狀白色小點,后變淡褐色,橢圓形或紡綞形稍凹陷斑,繼續擴大呈褐色或暗紫色,病部長出灰黑色具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霉狀物,病部繼續擴大致全葉變黃枯死或折斷。種株花梗發病率高,使種子皺縮,不能充分成熟。環境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大到全葉,或環繞花梗使葉片、花梗枯死或折斷,嚴重影響鮮蔥的產量、品質和種株成熟。 [病源菌及發病條件]病原為真菌,以菌絲體在主體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經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1天—4天。發病適溫為24℃--27℃,低于12℃則不發病。病源菌產孢需濕度高,萌發和侵入需有水滴存在,因此溫暖多濕的夏季發病重(以5月一11月陰天多雨發病最重)。 [侵染] (1)越冬與初侵染源。南方地區多以分生孢子在蔥類作物上輾轉危害。北方寒冷地區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或病殘體上越冬。 (2)傳播特點。借氣流或雨水傳播,從氣孔、傷口或表皮侵入,潛育期1~4天。吸的傷口是病原侵入的重要途徑,因此,薊馬嚴重發生的時,可使發病加重。 [發生規律] (1)氣候因素。發病條件為溫暖多濕,低于12℃則不發病。發病適溫為25~27℃,低于12℃則不發病。溫暖多濕的夏季發病重。 (2)農業防治。沙質土,旱地,早苗或老苗,缺肥,以及蔥薊馬為害重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 (1)清潔田園,實行輪作 (2)加強管理,多施基肥,增施鉀肥,雨后及時排水,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生長期澆水不宜過勤,發病后控制澆水。及早防治蔥薊馬,以防造成傷口,隨即傳入病害。 (3)選用無病種子,必要時種子用40%的甲醛300倍液浸3小時,浸后及時洗凈。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的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隔7一10天噴藥一次,連噴3--4次,可與防治霜霉病結合,各種藥劑輪換使用。 注意:在每10公斤藥液中加5克--10克中性洗衣粉,可增加藥液的沾著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