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Chinese chives gray mold 灰霉病是保護地韭菜的一種重要病害。輕病田可減產10%~30%,重病田可造成毀棚絕產,嚴重影響春節上市韭菜的產量與品質。 [為害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1)白點型。初期葉面上生白色至淺灰褐色的小點,一般正面多于葉背面,斑點擴大后呈橢圓形至梭形,在濕度大時表面生稀疏的霉層,后期病斑互相聯合成大片枯死斑,引起半葉或全葉枯死,潮濕時枯葉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絨毛狀霉層。(2)濕腐型。有時病葉上不產生白點。(3)干尖型。由割茬的刀口處向下腐爛,開如呈水漬狀,后變為淡綠色,有褐色輪紋,病斑為半圓形至“V”字形,以后病部繼續向下擴展2~3cm,病葉黃褐色,濕度大時生灰色或灰綠色絨毛狀霉層。 [病原]病原為蔥鱗葡萄孢菌Botrytis squamosa Walk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無色。分生孢子梗從葉內伸出,淡灰色,大小(208~1216)μm×(9.6~19.2)μm。分生孢子橢圓形,淺褐綠色,透明,光滑,大小(12.5~25)μm×(8.75~18.5)μm。(2)特性。病原生長的溫度范圍是15~30℃,菌絲生長的適溫是15~21℃。溫度升高產生菌核,27℃產生菌核最多。(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韭菜、蔥、蒜等蔬菜。 [侵染]病原以病葉上的灰霉傳播,韭菜收割時將病原散落在土表。病原對濕度要求較嚴格,在大棚相對濕度84%以下時,孢子不能萌發。相對濕度92%~95%時利于病原萌發。 [發生規律]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后始見發病,棚室內的生態條件有利于發病。品種間對此病抗性差異明顯。 [防治](1)農業防治。每畝施草木灰800kg左右,生石灰100kg,翻入土中,做畦澆水,覆蓋塑料膜,蓋嚴10~15天。在晴好天氣下溫室大棚中20cm土層溫度可達52℃以上,3~5天后就可殺死土壤中病原。韭菜收割后清除病株殘體。白天棚室溫度達30℃以上時,中午要放風2~3小時。多施有機肥和餅肥。采用澆小水或滴灌,嚴格控制棚室相對濕度不高于84%。(2)化學防治:扣棚后每畝用45%百菌清煙劑250~300g,殺滅棚內殘存的病原。收割后6~8天噴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 000~1 500倍液,或50%的農利靈顆粒劑 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每次每畝噴施藥液50kg,隔5~7天噴1次,連噴2~3次。每畝也可選用5%百菌清粉塵劑1kg,或6.5%萬霉靈粉塵劑1kg,使用噴粉器均勻噴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