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 桑葉枯病在遼寧、內蒙古、山東、四川、江蘇、浙江、福建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為害葉片,以嫩葉發生較多。春季發病來勢快,發病葉緣發生深褐色的連片病斑,隨著桑葉的生長多向反面卷縮,嚴重時全葉發黑、脫落,整枝新梢只留嫩芽。夏季頂端葉片發病時,葉尖及附近的葉緣變褐,漸次前半葉成黃褐色枯斑;下部葉片發病時,葉緣或葉脈間發生黃褐至灰褐色不規則形的大病斑。病斑邊緣顏色較深,病、健部界限明顯。病斑吸水而腐敗,干燥時裂開。發病葉容易脫落。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暗藍褐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為桑單胞枝霉Hormodendrum mori Yendo,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①分生孢子梗。褐色,大小(235~290)μm×(5~7)μm,具隔膜6~10個,初單生,后形成叢梗。叢梗的頂端或隔膜處分枝長出數個細長細胞,多為單胞,具l~3個隔膜,分生孢子梗頂端與這種細胞之間明顯收縮。②分生孢子。單胞,暗褐色,橢圓形至檸檬形,大小(6~10)μm×(4~6)μm,從各個細長細胞的頂端長出。 侵染循環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在病葉組織中越冬。第2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桑葉上,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不斷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品種間發病性差異明顯。高溫多濕有利病害的發生,雨后晴天發生更多。該菌在萌發和入侵桑葉時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氣干燥也可產生大病斑。陰雨條件下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該病大流行。天氣干燥時孢子形成少,該病處于停滯狀態。地下水位高,通風透光不良和施入有害物質的桑園發病較重。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育2號、新一之瀨等較抗病的品種。合理密植,適度采葉,保持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病葉應隨時收集燒毀或作堆肥。冬耕時將病葉深翻到深層土中。(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夏伐后用波美4~5度石硫合劑進行樹體消毒。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