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ulberry anthracnose 桑炭疽病是桑樹實生苗的主要病害,成林桑發病重時株發病率為100%,葉發病率為30%左右。實生苗開展兩片真葉前后發病時,死苗率可達5%~10%。葉片枯黃,提早硬化,影響秋蠶飼料。華東、西南地區均有發生,以浙江、江蘇發生較為普遍。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枝條基部老葉,嫩葉很少發病。葉片發病初期出現點狀病斑,黃色紅褐色,后發展成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的暗紅色病斑,邊緣有時色較深,中部有的呈灰色或淡褐色,葉脈鮮紅或紅褐色。病斑正背面散生棕褐色至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盤。病斑擴大相連,使葉片葉枯焦狀。 [病原]病原為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 Hara,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①分生孢子盤。黑色,直徑55~300μm,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其上叢生短線狀分生孢子梗。②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大小(5~7)μm×(2.5~3)μm,梗上著生具粘液物質的分生孢子。③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單胞,無色,大小(21~36)μm×(3~6)μm。④剛毛。在分生孢子的四周和分生孢子梗間生暗黑色針狀剛毛,有1~4個隔膜,基部較粗,大小(35~110)μm×(4~5)μm。(2)特性。病菌生長溫度范圍5~31℃,生長適溫22~26℃。在pH4.5~8,4的范圍內均能生長,最適pH5.6~6.2。 侵染循環 [侵染](1)菌源。病原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盤在病葉上越冬,次年產生分生孢子,經風、雨、昆蟲傳播為害。一般常在秋季發生,8~9月份后病勢加劇,直至落葉。苗圃地發生較多。 [發生規律]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桑園,特別是夏秋季雨后積水的桑園,葉發病率高,為害重。連作苗圃地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湖桑199等。發病重的苗地與水稻輪作1年后培苗。合理采葉,成林桑堅持由下向上分次采葉收獲,每次采葉后枝條梢部留6~9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加強桑園肥培管理,多雨時注意開溝排水,秋旱及時灌溉,增施肥料,防止桑葉硬化,減少病害發生。秋季及時收集病葉燒毀或漚肥;冬季落葉前將病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源。(2)化學防治:①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l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噴藥時要特別注意噴濕枝條中下部病葉的正反兩面。②夏伐后噴波美4~5度石硫合劑進行樹體消毒。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