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ulberry Sclerotium blight 桑白絹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 [為害癥狀]幼苗發病,在接近地表的莖部表皮上產生為淡褐色的點狀病斑,后發展為褐色至深褐色的病斑,病組織上長出輻射狀的白色絹絲狀的菌絲,隨著菌絲的擴展,覆蓋全部病部,逐漸纏結成白色小粒團,隨后小粒團變為淡黃色,最后成為茶褐色的油菜籽般大小的菌核。菌核形成后,白色菌絲便逐漸消失,進而病部皮層腐爛,易于脫離,木質部腐朽,幼苗葉片變黃,凋萎、全株枯死。預措期間的插條感染后,插條的皮層也腐爛,木質部和皮部互相脫離。 [病原]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羅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Curzi) Tu.& 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1)形態。在生活史中主要靠無性世代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營養菌絲和菌核。①菌絲。生育期中產生的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μm,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每節具兩個細胞核;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μm,細胞壁薄,有隔膜,無締狀聯結,常3~12條平行排列成束。②菌核。球狀,直徑0.5~2.0mm。初為白色,以后變深褐色表面光滑,堅硬。在馬鈴薯培養莖上形成菌核比自然情況下菌核大,直徑2~3mm。(2)特性。①白絹病菌溫度生長范圍8~40℃,在42℃下雖不能生長,但48小時后還能保持其活力,最適31~32℃。溫度下降至-10~-2℃時能殺死菌絲體及發芽的菌核,但不能殺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②酸堿度適應范圍為pH1.9~8.4,最適pH5.9。③菌核在干燥土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時間較長,而在潮濕情況下,存活時間較短,在土壤深處菌核存活不超過1年。 (3)寄主。為害桑樹、棉花、麻、茶樹、煙草、花生、大豆、梨、蘋果、柑橘等200多種植物。 [侵染]病原以菌核在土表和帶有病殘體的肥料里越冬,第2年溫、濕度適宜時,從菌核上長出菌絲,蔓延于土表,侵害幼苗近地面莖部。以后在病部產生的菌絲沿著土隙匍匐蔓延到鄰近植株,或由于病健株的互相接觸,引起再侵染,菌核也能借助流水而傳播。 [發生規律]桑白絹病的發生與溫、濕度,苗圃地耕作制度有密切關系。溫度20℃時開始發生,最適宜發病溫度為30~35℃,濕度在90%以上。因此,南方用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的沙藏預措期間的插條,發病最重。由于病原菌主要存活于土壤中,而且菌核能在田間存活很長時間,故連作的苗圃發病重,輪作的發病輕。 [防治]由于病原菌存在于土壤及沙堆里,必須用干凈的河沙預措插條,才能減少插條的感染及為害。進行沙藏預措插條時,可先用50%多菌靈500倍液均勻淋濕沙堆,再用塑料薄膜覆蓋1周后插條。入圃時如尚有少量白絹菌發生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將插條浸泡20~30分鐘。發病嚴重的苗圃要與玉米、甘藍、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輪作或實行水旱輪作,且輪作期間避免種植花生、馬鈴薯、番茄、茄子等寄主作物。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