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Mulberry purple root rot異名桑樹霉根 桑紫紋羽病是桑樹根部的重要病害。病株長勢衰弱,芽葉易枯死。桑苗場圃發病重時,在短期內苗林成片枯死。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河北、湖南、四川、廣東、臺灣等蠶區均有發生為害。 [為害癥狀]病菌先侵入幼嫩新根,然后延及到較粗的支根,最后蔓延到主根。發病時,根皮最初變黃褐色,失去光澤,而后逐漸變黑褐色,地上部無明顯癥狀。發病重時,根部皮層腐爛呈黑色,只剩下相互脫離的栓皮和木質部。被害桑根的表面纏有絲綿狀的紫紅色根狀菌索和生有紫紅色的菌核,隨病勢的發展,常在露出地面的樹干基部及土面形成一層紫紅色的絨狀菌膜,于5~6月份間在菌膜上形成子實層。桑根受害后,枝葉生長緩慢,葉小,色黃,隨著病勢加劇,枝梢先端或細小枝枯死,最后全株枯死。苗木病死較快,但成長植株病死需經一年或數年不等。 [病原]桑卷擔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屬擔子菌亞門。(1)形態。營養菌絲為黃褐色,粗細不一致;生殖菌絲紫褐色,生于根表面。菌索由菌絲糾結形成,呈不規則網狀,后期發育成不規則形菌絲塊。菌核外部紫紅色,內部灰白色。子實體紫紅色。擔子圓筒形,無色,有隔膜3個,大小(25~40)μm×(6~7)μm。⑤擔孢子長卵形,無色,單胞,大小(16~19.5)μm×(6~6.4)μm。(2)特性。病菌屬好氣菌,需要通氣性好的土壤。如在缺氧環境條件下,則不發育,但能生存50日左右。病菌生育溫限8~35℃,適溫27℃;生長pH范圍4.2~7.8,最適為5.2~6.4;土壤水分最適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菌核在營養條件不良時形成,能保持休眠狀態渡過不良環境,存活數年。 (3)寄主。桑樹、甘薯、馬鈴薯、花生、蘿卜、茶、桃、梨、蘋果等48科113種植物。侵染循環 [侵染]病原以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并能生存多年。本病主要靠病根、水流和農具等接觸傳染。很少由擔孢子飛散傳播。有病桑苗是遠距離傳播病害的重要原因。 [發生規律]土壤積水或過酸以及砂礫土質的桑園發病較多。苗圃地連作或桑地間作帶病的甘薯、馬鈴薯等作物極易造成為害。 [防治](1)檢疫:加強檢疫,禁止從病區調運桑苗。(2)農業防治。重病田實行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5年輪作,尤其以水旱輪作較好。②加強桑園管理,做好改土工作,增施腐熟有機肥,注意桑園開溝排水。③酸性土壤可施用生石灰進行改良。④栽植前剔除病苗并及時燒毀。園中發現病株及時挖除,連同殘根一起燒毀。同時要挖一條深1m、寬30cm的隔離溝,挖出的帶菌病土堆在病區,防止擴散。(2)物理防治。栽植時對發病或懷疑苗木帶菌的用45℃溫水浸泡20~30分鐘。(3)化學防治:栽植時對發病或懷疑帶病的苗木用0.3%漂白粉浸泡苗木30分鐘,或1%硫酸銅溶液浸泡苗木1小時。病土用2%福爾馬林液噴勻,密閉半月后種桑。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