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ulberry tussock moth異名黃尾毒蛾、桑葉毒蛾、金毛蟲、桑毛蟲、桑毒蛾 盜毒蛾學名Porthesia similis Fueszly,屬鱗翅目,毒蛾科。為害桑、蘋果、梨、桃、李、杏、梅、山楂、柑橘、櫻桃、柿、栗等。除西藏外,各省、區均有發生。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及歐洲與北美洲。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東北、華北一年發生2代。華東3~4代,華南5~6代。(2)越冬及蟲源:以3、4齡幼蟲結繭在樹干裂縫、翹皮縫,或枯葉間越冬。(3)發生因素:天敵有桑毛蟲黑卵蜂、桑毒蛾絨繭蜂、矮飾薹寄蠅和核多角體病毒等。 [形態](1)成蟲:雌蟲體長18~20mm,翅展35~45mm;雄蟲體長14~16mm,翅展為30~40mm。復眼球形,黑褐色。觸角羽毛狀,雄蟲較雌蟲發達。前翅后緣近臀角處和近基部各有1個褐色至黑褐色斑紋,有的個體斑紋僅剩1個,或全部消失。雌腹部肥大,末端有金黃色毛叢,雄腹部較瘦,第3節開始以后各節有稀疏黃色短毛。(2)卵:扁圓,長徑0.6~0.7mm,中央稍凹,初期為橘黃色,或淡黃色,以后顏色逐漸變深,卵化前變為黑色。(3)幼蟲:體長25~40mm,頭暗褐,體黑褐至黑色。前胸盾黃色,上有兩條黑色縱線;背線紅色,亞背線白色,氣門下線黃色,前胸背板兩側各有1個向前突出的紅色大瘤,上生黑色長毛和白色松枝狀毛。中、后胸和腹部1~8節各有8個毛瘤,其上亦生長毛和松枝狀毛;腹部1、2、8節背面中央1對毛瘤各愈合成1個大瘤,上生黑色絨狀毛撮和黑褐長毛,并有白色松枝狀毛,第9腹節毛瘤全為橙紅色。第6、7腹節背中央各具1個紅色盤狀翻縮腺。(4)蛹:長12~16mm,長圓筒形,黃褐色至褐色,胸腹各節有幼蟲毛瘤痕跡,上生黃色短毛。(5)繭:長橢圓形,長約13mm,淡黃色至土黃色,絲質,較薄,上附少量幼蟲體毛。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后不久即交尾、產卵。卵成塊產于葉背,或枝干上,常數十粒排成長袋形卵塊,表面覆有雌蛾腹末脫落的黃毛,每雌可產卵200~500粒,卵期7天左右。(2)幼蟲:初孵幼蟲先群集葉背取食葉肉,2齡后分散為害,蠶食葉片,老熟后結繭化蛹。在2代區,春天4月發芽時越冬幼蟲破繭而出,為害嫩芽和葉片,5月中旬開始老熟結繭化蛹,6月上旬陸續羽化為成蟲。 [防治](1)農業防治。在越冬前(即10月上旬)在樹干上綁草把,引誘幼蟲潛伏越冬。冬后出蟄前把草取下,同時采刮除樹皮,清掃果園落葉,消滅越冬幼蟲。發現卵塊,及時摘除。在幼蟲群集為害未分散之前,摘掉蟲葉,殺滅幼蟲。(2)藥劑防治。春季幼蟲出蟄后和各代幼蟲孵化期噴灑Bt(100億孢子/ml)600倍液,或青蟲菌8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2 0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 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 000倍液,或10%賽波凱乳油 3 000倍液?;?0%天王星乳油 4 000倍液,或10%多來寶乳油 2 000倍液,或噴90%晶體敵百蟲,或50%辛硫磷乳劑乳油 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