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Thosea haibarana異名桑褐刺蛾、經綠刺蛾 褐刺蛾學名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屬鱗翅目,刺蛾科。為害桑、茶、桃、梨、柿、栗、柑橘、楊、楓楊、烏桕等。北限稍過黃河,南至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向自陜西、甘肅折入四川、云南。安徽、江西局部地方,密度較大。國外分布于印度、錫金。 [為害癥狀]低齡幼蟲群集葉背取食葉肉,留下透明表皮,4齡以后可咬穿葉片形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僅留下主脈。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2~4代。(2)越冬及蟲源:以老熟幼蟲在樹干附近土中結繭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15~18mm,體褐色至深褐色,雌蟲體色較淺,雄蟲體色較深。雌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單櫛齒狀。前翅前緣近2/3處至近肩角和近臀角處,各具1暗褐色弧形橫線。前翅臀角附近有1個近三角形棕色斑。前足腿節基部具1橫列白色毛叢。(2)卵:扁橢圓形,長徑1.4~1.8mm,短徑0.9~1.1mm。黃色,半透明。(3)幼蟲:初孵幼蟲體色淡黃,除體背與體側各具微紅色線外,余無明顯斑紋。背側與腹側各有2列枝刺,其上著生淺色刺毛。老熟幼蟲體長23~35mm,體色黃綠,背線藍色,每節上有黑點4個,排列近菱形。亞背線分黃色型和紅色型兩類。黃色型枝刺黃色;紅色型枝刺紫紅色。中胸至第9腹節,每節于亞背線上著生枝刺1對,其中,中胸、后胸及第1、5、8、9腹節上的枝刺特別長。從后胸至第8腹節,每節于氣門上線上著生枝刺1對,長短均勻,每根枝刺上著生帶褐色呈散射狀的刺毛。(4)蛹:灰褐色,橢圓形。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成蟲白天在樹蔭、草叢中停息,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多成塊產在葉背,每雌產卵300多粒。(2)幼蟲:幼蟲孵化后在葉背群集為害,半月后分散為害。老熟后沿樹干爬下,或直接墜下,尋找適宜的場所結繭化蛹,或越冬。如夏天氣溫過高,氣候過于干燥,則有部分第1代老熟幼蟲在繭內滯育,到6月再羽化,出現一年發生1代的現象。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冬季修剪,摘除枝干上越冬繭。結合秋冬季土壤深翻,挖除土壤中越冬繭,清除干基周圍表土等處越冬繭,集中燒毀。在低齡幼蟲群集為害期,及時剪除受害葉片。(2)生物防治。注意被寄生蜂寄生的越冬繭,要加以保護,被寄生的繭上有1個被寄生蜂產卵留下的小孔,易識別,也可將寄生后的蟲繭放入飼育籠中,待寄生蜂羽化后再釋放到果園中。(3)藥劑防治。在低齡幼蟲為害期,及時噴灑25%滅脲3號懸浮劑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 3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 3 000~3 5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 4 000~5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10%溴馬乳油 2 000倍液,或20%菊馬乳油 2 000倍液,或20%氯馬乳油 2 000倍液,或50%硫胺乳油 1 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 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