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reen cochlid異名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學名Latoia consocia Walker,異名Parasa consocia Walker。屬鱗翅目,刺蛾科。為害茶樹、桑、板栗、柑橘、海棠、核桃、梨、李、梅、枇杷、蘋果、山楂、石榴、柿、桃、杏、櫻桃、棗等。國內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靠近邊界線,西向自甘肅、陜西折入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東側。黃河以南各省、區,密度較大。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 [為害癥狀]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東北和華北地區,一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2代,江西3代。(2)越冬及蟲源:以前蛹于繭內越冬,結繭場所于干基淺土層,或枝干上。(3)天敵:紫姬蜂和寄生蠅。(4)藥劑防治。在幼蟲盛孵期,或幼齡期噴每克含100億孢子的青蟲菌粉劑1 000倍液,加入白僵菌300倍液2.5%功夫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5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 5 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9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 900~1 000倍液。噴藥時注意將蟲苞噴濕,藥液中加入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形態](1)成蟲: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復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黃色。(2)卵: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3)幼蟲: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后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2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1叢剛毛,第4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4)蛹: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多產于葉背主脈附近,卵數十粒呈塊作魚鱗狀排列,每雌產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2)幼蟲:1~3齡群集,4齡后漸分散,并能遷移到鄰近的樹上為害。初孵幼蟲先吃掉卵殼,第1次蛻皮后首先吃掉蛻下的皮,然后取食葉肉。3、4齡后漸漸吃穿葉表皮,6齡后自葉緣向內蠶食。幼蟲期約30天左右。老熟幼蟲于樹冠下淺松土層、草叢中結繭化蛹。蛹期5~46天。 [防治](1)農業防治。發生量大時,可在樹干周圍的土中挖繭,消滅越冬幼蟲。在幼蟲未分散時,人工捕殺幼蟲,捕殺時注意幼蟲毒毛。(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2)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網孔以刺蛾成蟲不能逃出為準,保護和引放寄生蜂。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