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otato early blight異名馬鈴薯夏疫病、馬鈴薯輪紋病、馬鈴薯干枯病 馬鈴薯早疫病在各地均有分布,發生普遍,明顯影響生產。近年呈上升趨勢,為害有的不亞于晚疫病。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1)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黑色的小斑點,然后病斑逐漸擴大,形成同心輪紋,與健康組織有明顯的界限,多為卵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為干枯斑點,不呈現水浸狀,嚴重時病斑連成一片,整個葉片枯死。天氣潮濕時,病斑上生黑色絨毛狀霉層。植株下部的葉片先發病,再向上部蔓延。(2)塊莖。塊莖很少發病,塊莖受侵后,薯皮上出現略下凹,邊緣清楚的褐黑色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現褐色、干腐。 [病原]病原為茄鏈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 (Ell.et Mart.) Jones et Grou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絲狀,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從氣孔伸出,暗褐色,具隔膜1~4個,大小(30.6~104)μm×(4.3~9.19)μm。分生孢子長卵形或倒棒形,淡黃色,大小(85.6~146.5)μm×(11.7~22)μm。(2)特性。病菌發育溫限1~45℃,26~28℃最適。分生孢子在6~24℃水中經1~2小時即萌發,在28~30℃水中萌發時間只需35~45分鐘。每個孢子可產生芽管5~10根。(3)寄主。馬鈴薯、番茄、茄子等茄科植物。 [侵染](1)越冬。病原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殘上越冬,也可以在病薯上越冬,土壤可以帶菌。(2)侵染。第2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以氣孔、傷口或直接侵入。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高溫多濕,陰雨多霧,植株生長衰弱,有利于早疫病的蔓延和侵染,發病較重。(2)農業防治:過早或過晚栽培,發病都較重。氮肥和磷肥施用過多時,易發病,鉀肥則增強抗病性。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獲。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2)化學防治:發病前開始噴灑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