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otato southern blight 各地均有發生。只發生在馬鈴薯塊莖上。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塊莖。薯塊上密生白色絲狀菌絲,并有棕褐色圓形菜籽狀小菌核,切開病薯皮下組織變褐。 [病原]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無色,具隔膜;菌核初白色,后黃褐色,直徑0.5~3mm。(2)特性。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10℃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力,但在水中僅能存活3~4個月。(3)寄主。馬鈴薯、煙草、番茄等。 [侵染]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通過雨水、土壤及病株進行傳播蔓延。在濕度大的儲藏窖,也易見發病。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菌絲不耐干燥,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高溫多濕、酸性土壤、砂質土壤、連作,易發病。 [防治](1)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效果更好。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并深施。收獲后深翻土層。早期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在病株穴內撒施石灰粉。⑤地膜覆蓋,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加強棚內通風,控制棚內濕度。(2)化學防治:發病地區應從育苗開始防治,每平方米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克與500克細土混勻后,播種時底部先墊1/3藥土,另2/3覆蓋在種子上面。發病初期噴40%五氯硝基苯400倍懸浮劑,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懸浮劑400倍液。隔7~10天后再施1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