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otato black leg異名馬鈴薯黑腳瘟 馬鈴薯黑脛病發病率輕者2%~5%,嚴重可達40%~50%,在田間經常造成缺苗斷壟及塊莖腐爛,貯藏時若窖溫偏高則易引起爛薯。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馬鈴薯產區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莖和薯塊,從發芽到生長后期均可發病。(1)薯塊:薯塊染病由臍部開始,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或黑色,橫切檢查維管束呈黑褐色點狀或短線狀,用手擠壓皮肉不分離。病輕時,臍部只呈黑點狀,干燥時變硬、緊縮;但在長時間高濕度環境中,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嚴重時薯塊中間爛成空腔。(2)幼苗: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18cm時出現癥狀,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衰弱,節間縮短,病株易從土中拔出,撥出后莖基部往往帶有母薯腐爛物。發病部位莖稈常常自動開裂,橫切莖可見維管束為褐色,并分泌出大量的臭味粘液;同時葉片上卷,褪綠黃化,莖部變黑,萎蔫而死。如果病害發展較慢時,植株逐漸枯萎,結果部位上移,易長氣生塊莖。 [病原]病原物為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黑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屬歐氏桿菌屬中造成軟腐的1個低溫類型。短桿狀,單胞,有鞭毛,大小(0.53~0.6)μm×(1.3~1.9)μm,革蘭氏染色陰性。適宜溫度10~38℃,最適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侵染]病原帶菌種薯和田間尚未完全腐爛的病薯是初侵染源,土壤不帶菌。病原從傷口侵入,用刀切種薯是傳播的主要途徑。種蠅的幼蟲及線蟲可在塊莖間傳病,田間病菌也可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傷口侵入。帶菌種薯播種后,在適宜條件下,細菌沿維管束侵染塊莖的幼芽,隨著植株的生長,再侵入根、莖、匍匐莖和新結塊莖。 [發生規律]窖藏期間,窖內通風不良,高溫高濕,往往造成大量爛薯。種薯切塊時切刀不消毒,切塊后又堆放在~起,不利于切面傷口迅速形成木栓層,使發病率增高。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發病較重。 [防治]選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以減少傳染機率。在收獲、貯藏、出窖以及切薯、下種時進行層層把關,嚴格挑選,淘汰病薯,消滅菌源。在播種或育苗前切塊時,使用的切刀可用、75%酒精或0.1%硫酸鏈霉素進行消毒,而后切塊。切塊后進行晾曬,使切面木栓化,增強抗病能力;或用草木灰拌種后;或用500mg/kg的硫酸鏈霉素浸種1小時,晾干下種。拔除病株后在病穴及四周撒少許熟石灰,以防病菌擴展蔓延。對可疑植株可用72%鏈霉素可溶性粉劑X4 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 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敵克松500~1 000倍液,或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1 000mg/kg硫酸鏈霉素注射病株灌根每次注射藥液3~4ml。實行輪作換茬,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適時早播,以促早發壯苗,并注意與沒有種植過非茄科作物的土地進行3~4年輪作。此外,防止大水漫灌,及時松土排水,以減病菌傳播。入窖前要嚴格認真地挑除病薯,不讓帶菌薯入窖。窖藏溫度應控制在1~4℃,防止溫度過高,濕度過大,而造成爛窖。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