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otato brown rot異名洋芋瘟、馬鈴薯細菌性枯萎病 馬鈴薯青枯病又稱為洋芋瘟、馬鈴薯細菌性枯萎病、馬鈴薯南方細菌性枯萎病、馬鈴薯褐腐病。寄主為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煙草、花生等。馬鈴薯重要病害,南方發病重,輕者損失10%,重的地塊產量損失達50%左右,甚至絕收。主發區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福建、臺灣;江西、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北京、天津、遼寧南部等出有發生。 [為害癥狀](1)地上部分:幼苗和成株期均能發生。病株稍矮縮,下部葉片先萎蔫,隨后全株下垂,發病的早期病株地早晚恢復正常,4~5后全株莖葉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也有時1個主莖或1個分枝萎蔫,其它莖葉生長正常。當氣溫偏低時,感病桿株莖稈基部縱剖面維管束呈褐色。(2)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發病一般先從匐匍莖與薯塊相連處的臍部開始,所以臍部組織最先出現黃褐色癥狀,地莖表皮顏色無明顯變化。嚴重時,芽眼部逐漸變暗。中后期臍部和芽眼兩者均可自然溢出乳白色菌膿,但薯肉和皮層并不分離,病薯塊橫斷面維管束呈黑褐色點狀環。后期整個塊莖內部腐爛成空洞。部分帶有潛伏病菌的薯塊在貯藏期間腐爛。 [病原]病原物為青枯假單胞菌或茄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屬細菌。短桿狀,單胞,極生鞭毛1~3根,大小(0.9~2.0)μm×(0.5~0.8)μm。 [侵染]病原主要隨著病株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無寄主時,病菌可在土中存活14個月至6年,病菌從馬鈴薯植株根部的傷口侵入,如伸根時的生理性傷口,地下害蟲,土壤線蟲造成的傷口均有利于病菌侵入。 [發生規律]在水田,旱地中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蟲、人畜以及生產工具等傳播。而且一年當中病菌可重復多次傳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4月上中旬連續梅雨,使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雨止轉晴,氣溫急劇升高是該病蔓延流行的主要氣候因素。另外,線蟲、地老虎等傷根害蟲多的地塊容易發病。常年連作地塊的比經常輪作時地塊發病重,抗病性差的品種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方法,如新芋4號等較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種薯繁育體系選留未發生過青枯病的地塊進行繁育種薯,利用脫毒技術繁殖原原種等,都會遏止青枯病的發生。青枯病是土傳性病害,應大力提倡與非寄主植物害行2~3年以上的輪作。不施帶病菌肥料,盡量施用有機活性肥!生物有機肥。大雨后注意及時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小漫灌。利用小整薯代替大薯切塊播種,可以避免用刀切塊時感染,再利用枯草芽孢菌菌株制成粉狀制劑對種薯進行處理。(2)化學防治:①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4 000倍液,或,或福爾馬林200倍液于播前處理種薯,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防治青枯病的效果。②發病初期,用藥劑灌根,可選用53.8%可殺得懸浮劑 1 0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4 000倍液,或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次,連續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