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otato virus disease 馬鈴薯病毒病在我國分布較廣,為害也較嚴重。感染病毒的馬鈴薯,通過塊莖積累,使塊莖品質變劣,產量逐年降低,減產20%~50%,嚴重的達80%以上。 [為害癥狀](1)普通花葉病。表現的癥狀有輕花葉、壞死性葉斑、矮化以及植株由下向上枯死,塊莖變小。(2)條斑花葉病。發病株初期葉片呈斑駁花或有枯斑,后期發展成葉脈壞死,有時主莖上出現褐色條斑,葉片完全壞死,但不脫落;有些品種無壞死,但枯株矮小,莖葉變脆,花葉并聚叢生。(3)卷葉病。病枝葉邊緣向上翻卷,葉片黃綠色,嚴重時呈筒狀,但不表現皺縮。葉質厚而脆,呈皮革狀,有時葉背呈紫色,重病植株矮小,個別株早枯。(4)纖塊莖病。又稱紡錘形塊莖病,植株正?;虬?,少分枝,葉與莖夾角變小,頂葉直立,葉緣呈波狀或向上卷,葉片較小,色濃綠,僵硬變脆,背面有時變紫。塊莖變長,一頭尖,呈紡錘狀,表現光滑,但有時龜裂。芽眼較多而平淺,有時突起。(5)叢枝病。病株矮化,葉色淡綠,在主莖的葉腋叢生數十根側枝,側枝纖長細弱,圓柱形。病株不開花,而形成數量較多的小塊莖,塊莖休眠期短,易生芽。 [病原]病原為馬鈴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馬鈴薯V 病毒(Potato virus V,簡稱PVV)、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 (PLRV)、類病毒及一種類菌原體。(1)馬鈴薯X病毒。引起普通花葉病。病毒顆粒體為彎稈狀,長480~580nm。病毒稀釋限點10 0000~10 00000倍,致死溫度68~75℃,體外存活期1年以上,靠汁液傳播。(2)馬鈴薯V 病毒。引起條斑花葉病。病毒粒體彎稈狀,致死溫度52~62℃,汁液和蚜蟲均可傳播。(3)馬鈴薯卷葉病毒。引起卷葉病。病毒粒體球形,直徑25nm。該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病毒稀釋限點10 000倍,鈍化溫度70~80℃,體外存活期12~24小時,2℃低溫下存活4天,主要靠蚜蟲傳播。(4)類病毒。引起纖塊莖病。致死溫度60~65℃,可以通過傷口、汁液、接種以及蚜蟲、馬鈴薯甲蟲傳播。(5)類菌原體。引起叢枝病。 [侵染]感染病毒的馬鈴薯,病毒通過塊莖可代代相傳。傳播途徑一是汁液摩擦傳播,如種薯切塊,病、健株接觸摩擦,農事勞動與植株的反復接觸。二是以蚜蟲傳播。 [發生規律]高溫(25℃以上)可降低馬鈴薯對病毒的抵抗力,高溫還有利于傳毒昆蟲的繁殖、遷飛,加速病毒病的傳播擴展。 [防治](1)種子消毒。采用無毒種薯,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原種田應設在高緯度或海拔高地區,并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2)農業防治:在無霜期短的地區,可將正常的春播推遲到夏播留種;在無霜期長的地區,一年種兩茬馬鈴薯,以秋播馬鈴薯作種。因地制宜適時播種,高畦栽培,合理用肥,拔除病株,勤中耕培土。(3)藥劑防治:在留種地及時防治蚜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