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twenty-eight-spotted ladybird,Potato lady beetle異名二十八星瓢蟲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學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 hulsky)。又稱為二十八星瓢蟲。屬鞘翅目,瓢蟲科。為害馬鈴薯、茄子、青椒、豆類、瓜類、玉米、白菜等。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福建、云南,西向由陜西、甘肅折入四川、云南,東接國境線,長江以北比較常見,黃河以北尤多。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 [為害癥狀]成蟲、若蟲取食葉片、果實和嫩莖,被害葉片僅留葉脈及上表皮,形成許多不規則透明的凹紋,后變為褐色斑痕,過多會導致葉片枯萎;被害果實則被啃食成許多凹紋,逐漸變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價值。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北方一年發生1~2代,以成蟲在發生地附近背風向陽、冬季較暖、濕度適中的石縫、樹洞、雜草灌木根際、墻縫、屋檐土中等處群集越冬,特別在山區較明顯。(2)越冬及蟲源:大部分第2代成蟲在9月中旬開始向越冬處遷移,9月下旬為遷移盛期,10月上旬為遷移末期。成蟲越冬前先遷向背風向陽的樹木、雜草叢生的地方,先在地面上棲息,約經10余日。氣溫較高時,仍能爬行,短距離飛翔,但不取食。在氣溫驟降時,鉆入土里或縫隙內,不食不動進入越冬。在近山區以石縫和小灌木叢生的地方越冬蟲量最多。在土中越冬的常以砂質壤土中較多,而且多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潛土深度3~7cm左右。(3)發生因素:①越冬基數。越冬基數和死亡率是決定第1代大發生的基礎。而越冬成蟲死亡率與越冬場所和環境有密切關系。在石縫中越冬的(26%)比在樹干下(12.25%)的死亡率高,土壤濕度較大的較濕度小的死亡率低,潛土3~7cm深處(10%)的較不足3cm(25%)的低,越冬入土過淺,冬季寒冷或過于干燥以及天敵數量影響越冬死亡率的高低,也影響翌年的發生程度。②溫、濕度影響。馬鈴薯瓢蟲發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溫,它成為馬鈴薯瓢蟲繁殖、發育極大障礙。28℃以上即使孵化也不能發育至成蟲。據在恒溫下飼育試驗的結果,成蟲在5.1~16℃時不能產卵,22~28℃適于產卵,30℃既使產卵亦不孵化,35℃以上產卵不正常,并陸續死亡。由此可以看出馬鈴薯瓢蟲實際是北方的種群。不能分布于過熱的南方。馬鈴薯瓢蟲雖適應于較熱的氣候,但其適合的溫度亦在25~28℃,相對濕度在80~85%。③營養條件。馬鈴薯瓢蟲或茄二十八星瓢蟲雖然食性較雜,但成蟲對食物的嗜好是不同的。不同食物對瓢蟲的繁殖亦有極大影響。馬鈴薯瓢蟲成蟲如不取食馬鈴薯,便不能正常繁殖和發育,幼蟲不取食馬鈴薯,發育亦不正常。在馬鈴薯春播夏收地區,越冬代成蟲有足夠馬鈴薯可供食用與產卵,但發育至第1代成蟲時,田間已無馬鈴薯。因此當年不能產卵,而在春播秋收的馬鈴薯區,各代成蟲均有馬鈴薯取食,適合馬鈴薯瓢蟲的發生。④品種。不同品種表現為葉片狹長,葉片與枝干斜生的品種受害輕。⑤天敵。在夏季可以看到瓢蟲成蟲受白僵菌或綠僵菌寄生致死的現象,酸漿瓢蟲幼蟲和蛹在福建7~8月發現有兩種小蜂大量寄生。 [形態](1)成蟲:體長為6.6~8.3mm,體瓢形拱起,體背黃褐至紅褐色,被黃灰色細毛,黑斑上的毛為黑色。頭部無斑或中央有2個相連的黑斑,復眼黑色。觸角11節,球桿形,末端3節膨大,基部第1節也稍膨大。前胸背板前緣凹入而兩角突出,有7個黑色斑點,一般中央前方的2個黑點相互連合,或于其后方的一個黑點連合而成中央的黑斑,兩側各有2個黑點,或兩黑點相連而成側斑;有些個體黑斑擴大相連而成一個大斑,占前胸背板的大部分,只留淺色的前緣及外緣。鞘翅上有6個基斑及8個變斑,兩鞘翅28個黑斑,變斑常小于基斑,鞘翅基部的3個黑斑和4個變斑不在~直線上。兩鞘翅會合處的黑斑有1對或2對相接觸。雌性第5腹板后緣平截,且中央近末端的1/2以后下陷,第6腹板中央縱裂,雄性第5腹板后緣稍凹入,第6腹板后緣有圓形凹入;雄性外生殖器中葉上有4~7個小齒。(2)卵:卵紡錘形,長約1.3mm。初產時鮮黃色,后漸變為黃褐色,常20~30粒排在葉片背面,但較散開,和其他瓢蟲卵塊的卵密集~起顯著有別。(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7.5mm左右,寬約3mm,紡錘形。胸、腹部中央膨大,頭呈淡黃色,口器及單眼均為黑色。體被黑色分枝刺狀突起,前胸及第8、9腹節背部各4個,其余各6個。剛孵幼蟲淡黃色,以后體表呈黑斑。(4)蛹:蛹長7mm,寬5mm。黃白色,呈扁平橢圓形,全體被棕色細毛,老熟時可顯黑色斑紋,腹面平坦;末端為幼蟲蛻皮所包。 [習性]在北方越冬成蟲一般于5月份先后出蟄。成蟲開始從越冬場所爬出后,先在附近雜草棲息,以后相繼飛往枸杞、龍葵等野生茄科植物上取食,馬鈴薯苗高16cm左右時,大部分成蟲轉到馬鈴薯上為害。山西中部一般于5月下旬即開始轉遷,山西北部和東北地區以6月份轉移最盛。成蟲轉至馬鈴薯后不久即開始產卵。卵大部分產在馬鈴薯葉片的背面,僅少數產在枸杞葉背。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為產卵期,產卵期長達1~2個月,6月為此代成蟲產卵盛期。越冬成蟲壽命較長,雄蟲為276~350天,雌蟲為239~349天,因此生活史極不整齊。7、8兩個月,卵、幼蟲、蛹、成蟲四個蟲態同時大量存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兩代幼蟲和成蟲同時為害時期。在大發生年份,馬鈴薯葉片被食干枯。成蟲有明顯的假死性,~遇驚擾即假死落地。早晚靜止,白天活動,常以中午前后,當氣溫25℃左右時,最適其飛翔活動,早晚則停棲葉背。成蟲產卵于葉背。越冬成蟲每雌產卵2~3次,共產26~931粒,平均57.5粒。產卵時間大部分在白天,以12~16時產卵最多。第1代卵在6月上旬開始孵化,6月中下旬為盛期,8月中旬為末期。多在夜間孵化,卵期5~7天。初孵幼蟲群集葉背6~7個小時靜止不動,以后開始為害,2齡以后開始分散,3~4齡食量逐增,4齡食量最大。幼蟲大部分在葉背停棲,取食葉肉,不甚活動,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1代幼蟲為害嚴重時期。7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老熟幼蟲以腹部末端黏于馬鈴薯基部葉片的背面化蛹。蛹經5~7天羽化為成蟲。第1代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產卵盛期。成蟲壽命雄蟲19~69天,平均為43.1天;雌蟲為17~65天,平均45.5天。每雌產卵21~40次,共產卵343~1178粒,平均777.3粒。第2代卵在8月上旬為孵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2代幼蟲為害最嚴重的時期。8月下旬為化蛹盛期,9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這~代成蟲交配而不產卵,至9月下旬開始遷移,準備越冬。 [防治](1)農業防治:①冬春季采取措施清除其越冬場所,特別注意向陽、背風處的土縫、石縫等處。春季在越冬成蟲未遷移之前鏟除其他野生寄主植物,集中燒毀或深埋。及時清除田間地邊的茄科雜草,減少中間寄主,可有效減輕對馬鈴薯的為害。②結合田間管理,發現卵塊和剛孵化的群集幼蟲可采用人工摘除葉片的方法進行防治。③抓住成蟲在越冬期不食不動的薄弱環節,檢查越冬場所,搜捕越冬成蟲。(2)生物防治:可試用白僵菌防治,也可人工飼養瓢蟲雙脊姬小蜂釋放。(3)藥劑防治:要抓住幼蟲分散前的有利時機,卵孵化始盛期、幼蟲分散為害前,噴藥防治。可用滅殺斃(21%增效氰?馬乳油 )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10%溴?馬乳油 1 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劑乳油 1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