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黃脛車蝗 黃脛小車蝗學名Oedaleus infernalis de Saussure,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為害癥狀]黃脛小車蝗為雜食性害蟲。主要喜食禾本科作物及雜草,最喜歡取食谷子、玉米幼苗及狗尾草、牛肋草、馬唐、野麥苗等雜草的幼苗。秋季隨著作物的成熟,田間雜草的干枯,成蟲脫離原來的棲息場所,開始向麥田遷移,并由麥田周圍向田內滲透,危害嚴重時可將麥苗吃光,造成缺苗斷壟,甚至不得不毀種重播。 [發生規律]1.黃脛小車蝗在河南等省發生和危害全年有兩個高峰,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1個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第2個高峰期,第1個高峰期的危害程度重于第2個高峰期。2.夏播玉米苗期受害重于小麥、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3.低洼易澇、土壤板結、沿河兩岸農田發生危害重于崗地坡地;粘土質農田發生危害重于沙質土壤農田;溝渠路邊、荒溝坡雜草叢生處發生危害重于大田內。4.發生數量的大小與氣候關系非常密切,特別是溫度、降水和濕度的作用最為顯著。降水強度和密度對其發生影響較大,一般雨量愈大,對蝗蟲的發生愈不利。 [形態]雄蟲體長23-28mm,翅長22-26mm;雌蟲體長30-39mm,翅長27-34毫未。體綠色或黃褐色。前后翅發達,常超過后足股節。后翅基部淡黃色,中部具有到達后緣的暗色窄帶紋;雄性后翅頂端呈褐色。雌性后足股節的底側及腔節黃褐色,而雄性的股節底側為紅色,又腔節基部常沾有紅色。頭短,顏面垂直或微向后傾斜。復眼卵圓形。觸角絲狀,到達或超過前胸背板后緣。前胸背板中部略窄,中胸腹板側葉間的中隔較寬。 [習性]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過冬。主要發生在山區坡地。成蟲與若蟲均危害木本科的小麥、水稻等作物。 [防治]參見東亞飛蝗。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