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Hawaiian beet webworm異名甜菜螟、甜菜葉螟、白帶螟蛾、青布袋 甜菜白帶野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鱗翅目,螟蛾科。又稱為甜菜螟、甜菜葉螟、白帶螟蛾、青布袋。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黃河中下游發生多。為害莧菜、黃瓜、玉米、甘薯、甘蔗、甜菜等。為害甜菜、大豆、玉米、甘薯、甘蔗、茶、向日葵等。各地均有分布。 [為害癥狀]幼蟲吐絲卷葉,在其內取食葉肉。幼齡幼蟲在葉背啃食葉肉,留下上表皮成天窗狀,3齡后將葉片食成網狀、缺刻。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山東每年發生3代,陜西發生2代,南京地區發生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2)越冬。9月底或10月上旬開始越冬。以老熟幼蟲吐絲做土繭化蛹,在田間雜草、殘葉或表土層中越冬。 [形態](1)成蟲。翅展24~26mm。體棕褐色;頭部白色,額有黑斑;胸部背面黑褐色,腹部環節白色;翅棕褐色,前翅中室有一條斜波紋狀寬白帶,邊緣黑色。外緣有一排細白斑點;后翅也有一條黑緣白帶,緣毛黑褐色與白色相間;雙翅展開時,白帶相接呈倒八字形。(2)幼蟲。1齡幼蟲黃白色,2齡以后幼蟲淡綠色,光亮透明,老熟幼蟲桃紅色,長2.5~3.5cm,兩頭細,中間粗,近似紡錘形,趾鉤雙序外側缺環式。幼蟲額部上方的“人”字形凹紋明顯,幼蟲前胸和中胸背面氣門上線上方至亞背線下方有左右各2塊圓形黑色斑塊,隨著蟲齡增大,斑塊增大,至5齡時形成2條幾乎連續的黑色寬條帶,前方一直連到頭。(3)蛹。長9~11mm,寬2.5~3mm,黃褐色,臀棘上有鉤刺6~8根。 [習性](1)成蟲。成蟲飛翔力弱,卵散產于葉脈處,常2~5粒聚在一起。每雌平均產卵88粒。卵歷期3~10天。(2)幼蟲。幼蟲孵化后晝夜取食。幼齡幼蟲在葉背啃食葉肉,留下上表皮成天窗狀,蛻皮時拉一薄網。3齡后將葉片食成網狀缺刻。幼蟲共5齡,發育歷期11~26天。幼蟲老熟后變為桃紅色,開始拉網,24小時后又變成黃綠色,多在表土層做繭化蛹,也有的在枯枝落葉下或葉柄基部間隙中化蛹。(3)蛹。多在表土層做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田間管理,剪除帶蟲枝葉。(2)物理防治。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3)化學防治。幼蟲大量發生時,噴施0.5%阿維菌素乳油 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 3 0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懸浮劑 3 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 2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