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ea bud blight 茶芽枯病為害茶樹。發病芽葉生長受阻,直接影響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大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且品質下降。茶芽枯病于1976年在我國浙江省首次發現,國外未見報道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蘇、江西、廣東、廣西等各大茶區。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幼嫩芽葉,不為害莖。受害部位初期出現褐色或黃褐色的斑點,芽葉邊緣逐漸枯焦,顏色變深,病斑沿葉緣擴大,病健分界不明顯。后期受害芽葉扭曲、卷縮、質脆,葉緣破碎,嚴重時,整個嫩梢枯死。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的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Phyllosticta germmiphliaeChen et Hu,屬半知菌亞門葉點霉屬。(1)形態:①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徑90~245μm,器壁薄,膜質。分生孢子器埋生,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②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2~6)μm×(2~4)μm,內含1~2個油球。(2)特性:該菌生長適溫20~27℃。8~10℃低溫條件下,病菌生長速度慢,但尚能正常生長,高于29℃時菌絲不能生長。 [侵染](1)病原越冬:病原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樹上老病葉以及越冬芽上越冬。(2)傳播:當氣溫上升到18℃時,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氣溫升到22~25℃時,借風雨傳播,侵染幼嫩芽、葉片,引起發病。(3)發生時期:3月底至4月初,春茶萌芽期,開始發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春茶盛采期,為發病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夏茶期,病情發展緩慢,此后停止發病。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發芽偏早的品種發病較重。(2)環境因素。茶芽枯病屬低溫型病害,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生嚴重。當平均氣溫在10℃左右,最高氣溫15℃,開始發病,當旬平均氣溫在15~20℃時,病情增長迅速,當旬平均氣溫超過20℃時,病情發展緩慢。在溫度適宜時,降雨天數多,相對濕度高能促進病害的發展。若在早春茶樹芽梢遭受寒流侵襲,植株抗侵染力降低,有利于芽枯病菌的侵染。(3)栽培因素:幼齡和成齡茶樹,及蔭濕密蔽,枝葉茂盛及偏施氮肥的茶園發病較多,尤以1~3年生的幼樹和密植速成的茶園發病較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的茶樹品種。如鳩坑、福建水仙、政和、龍井長葉、莢紅1號、臺茶7號、臺茶9號、臺茶13號等。②做好茶園防凍工作,增施有機肥,增強茶樹抗病力。③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樹上盡可能少留嫩芽,以減少侵染機率,減少發病。④重病園塊,秋末或早春組織人力摘除病芽。(2)化學防治:①在秋茶結束后、春茶萌芽期,各噴藥1次進行保護。發病初期根據病情再行防治1~2次。藥劑可選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 700~800倍液,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 400~500倍液。②非采摘茶園噴1∶0.5∶100半量式倍式波爾多液預防病害的發生。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