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ea red rust 茶紅銹藻病為害茶樹1~3年生枝條,引起枯梢,連年發生則樹勢衰退,乃至全株死亡,成為茶園大面積衰退的重要原因。廣東、海南、湖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廣西、貴州、云南、臺灣等省。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茶樹枝干,葉片、果實也可受害。(1)枝干。發病初期在枝上出現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圓形或橢圓形斑塊,逐漸擴大后呈紫黑色,包圍枝干。在多雨季節,病莖上呈鐵銹色,即病原藻類的子實體。枝干被害后,生長受阻,芽葉生長緩慢、瘦弱,進而葉片變褐,全葉干枯脫落。嚴重時,枝干呈紫黑色,葉片稀疏,甚至形成光桿。(2)葉片:主要為成葉,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稍隆起,直徑5~6mm,邊緣紫紅色,中央灰色或褐色,有時病斑邊緣有1透明的綠色環,病健分界明顯。有時病斑正反兩面均出現橙紅色毛狀子實體。 [病原]病原為寄生性綠藻Cephaleuros parasiticusKarsten,屬藻類。①孢囊梗較粗短,長77.5~272.5μm,梗頂端膨大,上生1~3個小梗,每小梗上頂生1個孢子囊。②孢子囊。橙紅色,圓球形或卵圓形,大小(36.7~43.1)μm×(29.7~32)μm。遇水時從游動孢子囊中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生鞭毛2根。 侵染循環 [侵染](1)病原越冬:病原藻以營養體在病枝皮層組織內越冬。(2)傳播:春末夏初濕度大時產生游動孢子囊,遇水釋放出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落到剛變硬的莖部,由皮層裂縫侵入,在寄主細胞組織間擴展蔓延,從而引起病害。以后營養體不斷發育,遇適宜溫濕度,又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傳播和侵染。(3)發生時期: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現2個發病高峰。 [發生規律]一切引起茶樹生活力下降的不良環境,都會誘致茶紅銹藻病的發生。(1)寄主抗性。不同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2)環境因素。雨量大、降雨次數多易發病。(3)栽培因素。茶園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澇,造成樹勢衰弱或濕氣滯留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對茶園實行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樹體抗病性,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方法。干旱地區要注意灌溉保水,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在茶園中。及時鏟除發病中心,病枝葉帶出園外燒毀。(2)化學防治:發病重地區,可在每年病原物傳播期前非采茶期噴0.5%~0.6%石灰半量式倍式波爾多液噴霧,或0.2%硫酸銅溶液噴霧,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