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ea white scab異名茶樹點星病、茶樹白斑病 茶白星病為害春梢,病葉制成干茶,具有惡臭氣味和苦澀味,對成茶品質影響很大。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省茶區(qū)均有發(fā)生,多分布在高山茶園。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嫩葉、芽及嫩莖。(1)嫩葉:嫩葉發(fā)病,葉面初生 淡褐色濕潤狀小點,后漸擴大成直徑0.5~2mm的圓形小斑,病斑凹陷,呈灰白 色,邊緣暗褐至紫褐色,與健部分界明顯。潮濕時,病斑上生細小黑點。病斑多時,可數(shù)個愈合成不規(guī)則的大斑。(2) 葉柄及嫩莖:葉柄及嫩莖發(fā)病,病斑初為暗褐色,后變灰白色,嚴重時病部以上組織枯死。 [病原]茶葉葉點霉Phyllosticta theaefoliaHara,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tài):①分生孢子扁球形,暗褐色,大小(32~80)μm×(32~80)μm。②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3~5)μm×(2~3)μm。(2)特性:分生孢子在2~30℃之間均可萌發(fā),但以16~22℃為最適溫度。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90%以上才能萌發(fā)。 (3)寄主:茶樹等。侵染循環(huán) [侵染](1)病原越冬:病原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在活體病葉組織中越冬,枯死病葉上的病菌雖可越冬,但活力低。(2)傳播:春季當氣溫在10℃以上時,病菌產生分生孢子,經(jīng)風雨傳播,在水濕條件下萌發(fā)進行侵染。主要從茶樹幼嫩組織的氣孔或葉背茸毛基部細胞侵入,2~5天即出現(xiàn)新病斑。以后。病斑上不斷地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從而引起病害擴展蔓延、流行。(3)發(fā)生時期:每年主要在春、秋兩季發(fā)病,5月份是發(fā)病高峰期。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屬低溫高濕性病害,20℃左右,大氣相對濕度85%以上時,最有利于 病害發(fā)展。一般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漸加重。幼齡茶樹適于病菌侵染,發(fā)病重。春茶期重于秋茶期。土壤貧瘠,管理不善和過度采摘均加重病害的發(fā)生。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①增施磷、鉀肥,合理采摘,促使樹勢健壯,以提高抗病力。②分批采茶、及時采茶可減少該病侵染,減輕發(fā)病。③茶園應注意雨季開溝排水,降低相對濕度。④及時清除茶園及周圍雜草,夏季園地鋪草以助抗旱保樹。⑤冬春季節(jié)結合修剪進行病殘枝葉的徹底清除。(2)化學防治:①春茶萌芽期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75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②倍式波爾多液。非采茶期還可噴0.6%~0.7%石灰半量式倍式波爾多液防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