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Tea bagworm異名小窠蓑蛾、小蓑蛾、小袋蛾、茶袋蛾、避債蛾、茶背袋蟲 學名Clania minusculaButler。屬鱗翅目,蓑蛾科。為害茶、山茶、梨、蘋果、桃、李、杏、櫻桃、梅、柑橘、石榴、柿、棗、葡萄、栗、枇杷、花椒、蓮藕等100多種植物。我國分布于北限稍過黃河,最北采地山東德州、山西太原、陜西關中,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限自陜西折向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東側。局部地方密度高,常造成較大損失。國外分布于日本。東亞特有。 [為害癥狀]幼蟲在護囊中咬食葉片、嫩梢或剝食枝干、果實皮層,造成局部茶叢光禿。該蟲喜集中為害。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浙江、蘇北一年發生1代。湖南、江西2代,臺灣2~3代,廣西3代。(2)越冬及蟲源。多以3~4齡幼蟲,個別以老熟幼蟲在枝葉上的護囊內越冬。(3)天敵:桑蛾聚瘤姬蜂、蓑蛾瘤姬蜂、黑點瘤姬蜂、脊腿姬蜂、大腿小蜂、小蜂及寄生蠅等。 [形態](1)成蟲。雄蛾體長11~15mm,翅展20~30mm。體、翅深褐色。觸角雙櫛齒狀。胸、腹部密被鱗毛,前翅近外緣有2個近長方形透明斑。雌成蟲體長12~16mm,蛆狀。頭小、褐色。胸、腹部黃白色,胸部彎曲,背板褐色,腹部肥大。后胸和腹部第7節各族生1環黃白色茸毛。(2)卵。橢圓形,長0.8mm,米黃至黃色。(3)幼蟲。共6齡,少數7齡。老熟幼蟲體長20~35mm,頭淡褐至深褐色,布有黑褐色網狀斑紋。體米黃色,背面中央色較深、略帶紫褐色。胸部背面有2條褐色縱帶,各節縱帶外側各具1褐斑。各腹節背面有4個黑色突起,排成“八”字形。(4)蛹:雄蛹長11~13mm,咖啡色。翅芽達第3腹節后緣。腹部背面第3~6節的前、后緣及第7、8節前緣各有細齒1列。臀棘末端具2短刺。雌蛹長14~18mm,咖啡色,蛆狀,頭小。腹部第3~8節前、后緣各有細齒1列。腹末具短棘2枚。(5)護囊:蓑囊是以絲綴結碎葉、枝皮碎片及長短不一的枝梗而成,枝梗較整齊地縱列于囊的最外層。雌囊長30~40mm,雄囊長20~30mm。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雌蟲羽化后頭伸出蛹殼外,蟲體仍留在蛹殼內,不從蓑囊脫出,在排泄口外有許多黃色茸毛;雄蛾羽化后由蓑囊下方囊口脫出,次日清晨和傍晚交配。交配前雌蛾頭部伸出囊外,雄蛾找到雌蛾后,即伏在雌蛾蓑囊上,腹部插入雌蛾的蓑囊內進行交配。(2)幼蟲。幼蟲多在孵化后1~2天下午先取食卵殼,然后從排泄口爬出,迅速爬行分散,有的吐絲下垂借風力分散至附近枝葉上,吐絲作蓑囊并將咬碎的葉片綴連在一起,然后開始為害。取食時頭胸部由蓑囊上端開口伸出,腹部留在囊內,蟲體長大蓑囊也隨之增大,4齡后能咬取長短不一的小枝并列于囊外。幼蟲爬行時蓑囊掛在腹部,頭胸伸出囊外,取食多在清晨、傍晚,或陰天,晴天中午前后很少取食。蛻皮前吐絲將蓑囊結在枝、葉上,并將頭端囊口吐絲封閉,經2天后蛻皮。老熟后于蓑囊內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田間管理,發現蟲囊及時摘除,集中燒毀。冬季宜普遍注意檢查摘除。為害嚴重的茶叢可輕修剪,或重修剪,剪下的枝、葉帶出園外集中處理。(2)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3)藥劑防治。幼齡幼蟲盛期及時噴藥,在非普遍發生的茶園中挑治“發生中心”,噴濕蟲囊。藥劑選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 500~600倍液,或每ml含1億活孢子的殺螟桿菌,或每ml菌液含1億活孢子的青蟲菌,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5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