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tton bagworm異名大窠蓑蛾、大袋蛾、大背袋蟲 又稱為大窠蓑蛾、大袋蛾、大背袋蟲。學名:Clania variegataSnellen,異名Cryptothelea variegataSnellen、Cryptothelea formosicolaStrand。屬鱗翅目,蓑蛾科。為害茶、桑、蘋果、梨、桃、李、杏、梅、葡萄、板栗、核桃、柿、枇杷、柑橘、龍眼、泡桐、法國梧桐、刺槐、榆、白楊、柳、桂花等,我國分布于最北吉林長春,黃河以南才較常見,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限自河北、山西、陜西西斜,至甘肅武都、寧夏靈武一帶折入四川、云南,并再西延,采于西藏的墨脫。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泰國、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 [為害癥狀]低齡幼蟲咬食葉肉,留下1層上表皮,形成不規則半透明斑。長大即取食葉片成不規則孔洞。發生較多時,茶叢葉片被咬食成千瘡百孔,被害葉易脫落。發生嚴重時將局部葉片全部吃光,僅存禿枝,甚至引起茶樹死亡。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華北、華東、華中一年發生1代,廣州2代。(2)越冬及蟲源。以老熟幼蟲在蓑囊中越冬。(3)天敵。南京瘤姬蜂、大蓑蛾黑瘤姬蜂、費氏大腿蜂、瘤姬蜂、黃瘤姬蜂、寄蠅。 [形態](1)成蟲。雌成蟲體長約25mm,無翅,體肥大,粗壯,米黃色,體被淡黃色細毛,腹部末端有環狀茸毛。雄成蟲體長約15mm,觸角羽毛狀,翅黑色,體褐色,前翅外緣有5~6個透明斑,翅面上的鱗粉很少。(2)卵。橢圓形,直徑0.8~1.0mm,淡黃色,有光澤。(3)幼蟲。雄體長18~25mm,黃褐色,蓑囊長50~60mm;雌體長28~38mm,棕褐色,蓑囊長70~90mm。頭部黑褐色,各縫線白色。胸部各節背板黃褐色,上有黑褐色斑紋,側面觀大致排列成2行。腹部淡黃褐色。胸足發達,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盤狀,趾鉤15~24個。(4)蛹:雄蛹長16~23mm,黑褐色,有光澤;雌蛹長25~30mm,紅褐色。(5)護囊。護囊長40~60mm,囊外附有較大的碎葉片,有時附有少數枝梗,排列不整齊。 [習性](1)成蟲。雌多于雄,雄羽化后離開蓑囊,尋覓雌蛾。雌成蟲羽化時,脫下的茸毛充塞于袋囊排糞孔外,這是識別雌成蟲羽化的標志。雌成蟲羽化后不離開蓑囊,在黃昏時將頭胸伸出囊外,釋放性信息素招引雄蛾交尾,交尾多在13~20時。雌成蟲將卵產在蓑囊內,每雌可產3 000~6 000粒。(2)幼蟲。幼蟲孵化后在蓑囊內停留2~7天,然后從蓑囊中爬出,吐絲下垂,隨風飄散至寄主上。低齡幼蟲取食葉片表皮,潛伏其中,并吐絲將蓑囊與葉片連綴,取食時將身體伸出蓑囊外,取食完后縮入囊中。隨著蟲體增長,袋囊亦不斷加大,并以大型碎葉片,或短枝梗零亂地綴貼于袋囊外。越冬前,老熟幼蟲吐絲將蓑囊纏繞在枝條上,并用絲封閉囊口。 [防治](1)農業防治。 結合田間管理,摘除護囊并銷毀。(2)物理防治。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3)藥劑防治。防治適期在幼蟲孵化后脫囊分散期。此時幼蟲耐藥力低,易于防治。用青蟲菌粉劑1 000倍液,或20%抑食肼懸浮劑 400~6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 1 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20%滅多威乳油 1 500倍液,或25%廣克威乳油 1 500倍液,或40%新辛乳油 1 500倍液,或5%來福靈乳油 2 5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懸浮劑 3 000倍液,或20%高氯?馬乳油 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 3 000倍液,或Bt乳劑(100億活孢子/ml)100倍液噴霧。隔5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