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白毒蛾、花毛蟲、毒毛蟲 茶白毒蛾又稱為白毒蛾、花毛蟲、毒毛蟲學(xué)名Arctornis alba(Bremer),屬鱗翅目,毒蛾科。為害茶樹、油茶、櫟、柞樹等。我國分布于北起黑龍江、內(nèi)蒙古,南至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東近國境線,西向自陜西折入四川、云南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東亞特有。 [為害癥狀]幼蟲取食葉片成缺刻。 [發(fā)生規(guī)律](1)發(fā)生世代。福建、湖南一年發(fā)生4代,貴州3代,江蘇宜興6代。(2)越冬及蟲源。各地均以幼蟲在茶叢中,或下部葉背面越冬。(3)發(fā)生因素:雜草多、管理粗放的茶園發(fā)生多;平地茶園較山地茶園受害重。 [形態(tài)](1)成蟲。體長12~15mm,翅展34~44mm體、翅均白色,前翅稍帶綠色,具絲緞樣光澤,翅中央有1小黑點觸角羽毛狀腹部末端有白色毛叢。(2)卵。扁鼓形,淡綠色,直徑1mm左右,高0.5mm左右。(3)幼蟲。頭紅褐色,體黃褐色,每節(jié)有8個瘤狀突起,上生黑褐色長毛及黑色和白色短毛蟲體腹面紫色或紫褐色成長后體長30mm左右。(4)蛹:長12~15mm,淺鮮綠色,圓錐形,較粗短,背中部微隆起,體背有2條白色縱線尾端有1對黑色鉤刺。 生活習(xí)性 [習(xí)性](1)成蟲。成蟲白天靜伏在茶叢內(nèi),晚上活動,羽化后l~2天開始交尾,成蟲飛翔力不強(qiáng)卵十多粒聚產(chǎn),或散產(chǎn)在葉背。(2)幼蟲。初孵幼蟲群聚在葉背咀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出現(xiàn)半透明斑2齡后分散,食葉成缺刻,老熟后倒懸在葉片上化蛹 [防治](1)農(nóng)業(yè)防治。加強(qiáng)茶園管理,冬季清除園內(nèi)枯枝落葉和雜草,深埋,或燒毀。生長季節(jié)注意摘除卵塊。在低齡幼蟲未分散為害前,將群集的幼蟲連葉剪下,集中消滅。盛蛹期進(jìn)行中耕培土,在根際培土6cm以上,稍加壓緊,防止成蟲羽化出土。修剪茶樹地下枝、內(nèi)膛枝、病蟲枝,改善茶樹通風(fēng)透光條件,減少茶園著卵量。(2)藥劑防治。卵孵盛期至幼蟲三齡前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濃度以1億個多角體/毫升為宜,或Bt(100億孢子/克)50倍液,或白僵菌菌粉(50億孢子/克)50倍液,或0.2苦參堿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除蟲脲懸浮液2000~3000倍液,或每克含100億活孢子的殺螟桿菌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60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2500~3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