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Tea bunch caterpillar異名茶狗子、茶葉家蠶、無毒毛蟲 茶蠶學名Andraca bipunctataWalker,屬鱗翅目,蠶蛾科。為害茶、油茶、厚皮香等山茶科植物。長江以南茶及油茶產區,密度有時頗高,能造成較大損失。北限未過淮河,最北采地江蘇宜興、安徽金寨、湖北宣恩、四川灌縣,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達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東側。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 [為害癥狀]蟲咬食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食盡,嚴重時茶叢被害形成光桿枝禿。不僅影響茶樹生長發育,也影響茶的產量和質量。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安徽一年發生2代。浙江、江西、湖南2~3代,廣西、福建、臺灣3~4代,廣東4代。(2)越冬及蟲源。一般以蛹在茶叢根際落葉下,或雜草間越冬。華南有其他蟲態越冬者,福建有以卵越冬,且無明顯越冬現象。(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高濕、涼爽、短日照的條件下容易發生。②栽培因素。一般以山區溝谷、陰坡茶園發生為多;內山深坳遠比外山茶園受害為重。③天敵。黑卵蜂、寄蠅、姬蜂、茶蠶顆粒體病毒、鳥類等。 [形態](1)成蟲。雌成蛾體長15~20mm,翅展40~60mm,棕黃至暗棕色,略具絨狀光澤。頭頂白色,觸角櫛齒短。前翅頂角外側彎作鉤狀,翅中央有1黑點,翅面有暗褐色內橫線、中橫線和外橫線。翅尖和外緣有銀色浮斑,后翅有2條橫線和1個黑點。雄蛾體長12~15mm,翅展26~34mm,體色較深,觸角明顯呈雙櫛狀,前翅頂角鉤狀部較平直,其他特征與雌蛾相似。(2)卵。橢圓形,卵長1.2mm,初淺黃色,后漸變橙色,孵化前呈紫色。卵粒平鋪成長方形的卵塊,多由2~5行組成。(3)幼蟲。體長約55mm,肥大柔軟,略呈紡錘形。頭黑色,體赤褐色,體表密生黃褐色短茸毛,并有11條黃白色縱線,各節有3條黃白色細橫線,縱橫構成許多小方格。各節氣門前有1黑色圓斑,氣門后有1橘紅色斑。(4)蛹:蛹長17~22mm,紡錘形,暗紅褐色,尾部有黃褐色茸毛。翅芽伸達第4腹節近后緣,腹末圓鈍。(5)繭:繭長約22mm,絲質,橢圓形,灰褐至棕黃色,繭外附有碎片和土粒。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成蟲于傍晚至清晨羽化,晚上6~10時和清晨4~6時居多。夜晚羽化的多為雄蛾,清晨羽化的多為雌蛾。雌蛾笨拙,飛翔力弱,一般原地攀于枝頂等待雄蛾交尾。雄蛾飛翔力也不強,只能在距地面1m、直徑10m多的范圍內撲飛,清晨和黃昏最活躍,中午,或陽光強時,常潛伏于茶叢中,或根際土面隱蔽處。趨光性不強。(2)幼蟲。幼蟲喜群集,1齡幼蟲在原卵塊處聚集,或取食;2齡幼蟲常十至百余頭群集于葉背,從葉緣向內取食,僅留主脈,食完一葉后群遷至另一葉為害;3齡后轉移至枝上群集,或擠作一團,大量蠶食葉片,使茶枝甚至整叢茶樹片葉無存。幼蟲以夜間取食最烈,吃光一叢、一枝,又轉移他枝為害。蟲群在枝上常頭尾高舉呈“乙”字形,受驚則口中吐水并紛紛墜地。天氣炎熱則群遷至叢下蔭蔽處靜息。幼蟲隨蟲齡增長不斷分群,最后一群一般只有十多頭老熟幼蟲爬至茶樹根際處落葉下,或表土中結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深耕、除草及冬季茶園管理,清除茶叢根蔸及土中蛹繭,集中銷毀。發現卵塊,及時摘除;幼蟲群集,目標明顯,且無毒毛,便于直接捕殺。 (2)藥劑防治。卵孵盛期至幼齡幼蟲盛期噴每克含100億孢子的Bt粉劑200倍液,或2.5%魚藤酮乳油 300~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5 000倍液,或用茶蠶顆粒體病毒15~30g/hm2,對水50kg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