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itrus spiny white fly異名估刺粉虱、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 黑刺粉虱學名Aleurocanthus spittiferusQuaintance。屬同翅目,粉虱科。為害柑橘、茶、油茶、樟等多種果木。主要分布于北限未過黃河,最北采自江蘇徐州、安徽合肥、河南鄭州、陜西秦嶺南坡,近據中國園林害蟲調查資料,哈爾濱、北京及濟南亦有,主要在溫室中,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向自陜西折入四川、云南,止于兩省西側。局部地方密度頗高。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夏威夷,非洲、西印度群島。 [為害癥狀]以幼蟲群集于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處形成黃斑,蟲體分泌蜜露,誘發煤污病,導致枝葉發黑,枯死脫落,影響生長與結果。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安徽、浙江一年發生4代。福建、湖南和四川4~5代。(2)越冬及蟲源。以若蟲于葉背越冬。(3)天敵:天敵很多,已鑒定的有80余種。重要的寄生蜂有:斯氏寡節蚜小蜂、刺粉虱黑蜂、長角廣腹細蜂、蚜小蜂、黃盾粉虱蚜小蜂等10余種。重要的蟲生真菌有韋伯蟲座孢菌、蚧側鏈孢、輪枝孢霉和頂孢霉等,常在“梅雨”和秋雨時期在黑刺粉虱中造成流行真菌病。捕食性天敵昆蟲已發現刀角瓢蟲和食螨癭蚊,二者主要捕食若蟲和蛹。 [形態](1)成蟲。體長0.85~1.42mm,體橙黃色,翅覆蓋有白色粉狀物。復眼腎形,玫瑰紅色。前翅紫褐色,有7個白色斑紋;后翅小,淡紫色。足黃色,腿節及脛節基部微黑色。雄蟲體較小。(2)卵。長約0.25mm,寬約0.12mm,近香蕉形,有1小柄黏附于葉片背面,乳白色,表面密布6角形網紋。(3)幼蟲。體黑色,扁平、橢圓形,體長0.65mm,寬約0.55mm,體周具鋸齒狀白色蠟質物,體背有刺14對。蛹橢圓形、黑色。(4)蛹:蛹殼黑色有光澤、橢圓形,長0.7~1.2mm,寬0.6~0.8mm,殼邊緣呈鋸齒狀,背面顯著隆起。體背盤區胸部有9對刺,腹部10對刺,兩側邊緣雌蛹有刺11對、雄蛹有刺10對。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成蟲喜較陰暗的環境,多在樹冠內膛枝葉上活動。(2)幼蟲。初孵若蟲多在卵殼附近爬動吸食,共3齡,2、3齡固定寄生,若蟲每次蛻皮殼均留疊體背。 [防治](1)農業防治。分批勤采,尤其是春茶可帶走產于新梢上的卵。修剪、中耕和茶叢修邊時剪除蟲枝。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2)生物防治。寄生率高的茶園,寄生蜂羽化前連同蟲葉移植助遷至高密度粉虱種群中。引種定殖蟲生真菌至黑刺粉虱種群中。當環境條件適宜,尤其是濕度較高、寄主密度較大時,則成為流行病,可迅速控制粉虱種群。也可將韋伯蟲座孢、蚧側鏈孢等致病力較強的菌株制成真菌殺蟲劑施用。注意保護和引放天敵。(3)藥劑防治。①改進施藥技術。黑刺粉虱集中于茶樹葉背,藥劑要充分噴濕葉背。噴霧方法應采用“圈點法”,即噴頭先兜著植株葉背噴一圈,再扣在植株嫩梢上面噴一下,提倡采用側位低容量高效噴霧技術。②掌握防治適期。防治黑刺粉虱要抓住各代若蟲幼齡期用藥,尤其要抓好第1代若蟲的防治。具體測報方法為在發生嚴重的茶園,采魚葉下面的第1、2張葉觀察葉背卵的變化。當卵快要孵化時,即側面看,卵的短柄由肉黃色變成紫黑色時,應準備防治藥劑;當由黑色變成淺黃色,且周圍有許多針尖大小的黑點出現時,表明卵已開始孵化,當大部分孵化時即可開始噴藥。黑刺粉虱嚴重發生的同一區域的茶園一定要聯防聯治,不留死角。茶樹噴藥防治時,茶園周圍雜草也應同時噴藥,以提高整體防效。③選擇高效安全藥劑。冬季用 45%晶體石硫合劑250倍液噴霧,孵化末期再補噴1 次。其他季節首選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 000 倍液,以及輪換交替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或2.5%聯苯菊酯乳油 3 500倍液噴霧,能有效控制其為害,并能符合無公害茶葉的衛生指標和延緩該害蟲抗藥性的產生。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