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異名棉鈴實夜蛾 棉鈴蟲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異名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為害煙草、大豆、花生、棉花、水稻、小麥等,一種世界性農業害蟲,也是棉花種植區蕾鈴期害蟲的優勢種,近年來為害十分猖獗,90年代以來多次在棉花上大暴發。為害重的地塊棉株嫩頂和幼蕾被害率高達90%,個別地塊甚致將棉葉吃光,形成光桿。 [為害癥狀] 幼蟲食害嫩葉成缺刻或孔洞;為害棉蕾后苞葉張開變黃,蕾的下部有蛀孔,直徑約5毫米,不圓整,蕾內無糞便,蕾外有粒狀糞便,蕾苞葉張開變成黃褐色,2~3天后即脫落。青鈴受害時,鈴的基部有蛀孔,孔徑粗大,近圓形,糞便堆積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鈴內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纖維,未吃的纖維和種子呈水漬狀,成爛鈴。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在我國由北向南年發生3~7代,在遼寧、河北北部、內蒙古、新疆等地1年發生3代,華北4代,長江以南5~6代,華南地區一年發生6~8代,世代重疊。(2)越冬及蟲源。以蛹在寄主植物根際附近的土中越冬。當氣溫上升至15℃以上時,越冬蛹開始羽化。(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高溫多雨有利于棉鈴蟲的發生,干旱少雨對其發生不利。暴雨對卵的沖刷作用明顯,另外,土壤濕度過高,絕對含水量占40%,或者相對含水量達60%以上時,將顯著影響蛹的存活和成蟲的正常羽化。各地主要發生期及主要為害世代有所不同。長江流域5~6月第1代、第2代是主要為害世代。華北地區6月下旬至7月第2代是主要為害世代。東北南部7月、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2代、第3代是主要為害世代。②栽培因素。干旱地區灌水及時或水肥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前作是麥類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鄰作的棉田,均有利于棉鈴蟲發生。③天敵。天敵種類很多,對卵或幼蟲有一定抑制作用。卵寄生天敵有擬澳洲赤跟蜂、玉米螟赤跟蜂等。寄生幼蟲的天敵有齒唇姬蜂、方室姬蜂、瘦姬蜂、螟鈴絨繭蜂、紅尾寄生蠅等。捕食性天敵有草蛉、螳螂、長腳黃蜂、小花蝽、蜘蛛等。 [形態](1)成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頭胸青灰或淡灰褐色。前翅青灰或淡灰褐色,或微菇色,基線為雙線,不清晰,亞基線為雙線,褐色,呈鋸齒形,環紋圓形,有褐邊,中央有一褐點;腎紋有褐邊,中央有一深褐色腎形斑,腎紋前方的前緣脈上有2個褐色紋;中橫線褐色,微呈波浪形,自中室下角內斜至后緣,外橫線為雙線,鋸齒形,向外各齒尖外緣均有白點,亞外緣線鋸齒形,與外橫線之間褐色,呈一明顯寬褐色帶,端區各脈間有小黑點。后翅灰白色或褐色,翅脈深褐色,端區棕褐色,較寬,外緣在肘脈間有淡褐色斑,緣毛灰白色,基部有一褐線,后半部不明顯。腹部背面青灰或淡灰褐色。(2)卵。半球形,0.44~0.48毫米,高大于寬,縱棱達底部,每兩根縱棱間有一根縱棱分2岔或3岔,中部有縱棱26~29根,縱棱間有橫道18~20根。初產時乳白,后黃白色,孵化前深紫色。(3)幼蟲。多數共6齡,個別5齡或7齡。1齡體長1.8~3.2毫米,頭寬0.21~0.28毫米。頭純黑色,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表線紋不明顯,臀板淡黑色,三角形。2齡體長4.2~6.5毫米,頭寬0.38~0.46毫米。頭黑褐色或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兩側緣各出現1淡色縱紋,體表背面和側面出現淺色線條,臀板淺灰色,三角形。3齡體長9~12.2毫米,頭寬0.59~0.79.頭淡褐色,出現大片褐斑和相連斑二點,前胸背扳兩側綠黑色,中間較淡,出現簡單斑點,二縱紋明顯,氣門線乳白色,臀板淡黑褐色,斑紋退化變小。4齡體長10.4~16.8毫米,頭寬1∶10~1.27毫米。頭淡褐帶白色,有褐色縱斑,小片網紋出現,前胸背板出現白色梅花斑,體表出現黃白色條紋,臀板上斑紋退化成小縱條斑。5齡體長16.5~29.0毫米,頭寬1.44~2.06毫米。頭較小,往往有小褐斑,前胸背板白色,斑紋復雜,體側3條線條不清楚,臀板上斑紋消失。6齡體長30.8~40.2毫米,頭寬2.56~2.80毫米。頭淡黃色,白色網紋顯著,前胸背板白色,斑紋復雜,體側3條線條清晰,扭曲復雜,臀板上斑紋消失。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因食物或環境不同變化很大,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連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大致可分為5個類型:①體色淡紅,背線、亞背線淡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黑色。②體色黃白,背線、亞背線淡綠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黃白色。③體色淡綠,背線、亞背線不明顯,氣門淡黃色,毛突綠色。④體色綠色,背線、亞背線深綠色,氣門淡黃色,氣門上方有一褐色縱帶。⑤體黃綠色、暗紫色和黃白色相間,背線黃綠色,亞背線暗紫色夾雜黑褐色,氣門上線和下線白色,氣門線黃白色,毛突黑色。(4)蛹。長14~23毫米,紡錘形。初蛹為灰綠色、綠褐色或褐色,復眼淡紅色。近羽化時,呈深褐色,有光澤,復眼褐紅色。腹部第5~7節的背面和腹面具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鉤刺2根,尖端微彎。雌蛹生殖孔位于腹部腹面第8節,與肛門距離較遠,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腹面第9節,與肛門距離較近。 [習性](1)成蟲。成蟲多在19時至次日凌晨2時羽化,羽化后沿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成蟲晝伏夜出,白天躲藏在隱蔽處,黃昏開始活動,在開花植物間飛翔吸食花蜜,交尾產卵,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對新枯萎的楊樹枝葉等有很強的趨性。成蟲羽化后當晚即可交配,2~3天后開始產卵,每雌終身可產卵1000粒左右,最多可達3000余粒。卵散產,喜產于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產卵部位一般選擇嫩尖、嫩葉等幼嫩部分。卵發育歷期15℃為6~14天;20℃,5~9天;25℃,4天;30℃,2天。(2)幼蟲。初孵幼蟲取食卵殼,第2天開始為害生長點和取食嫩葉。2齡后開始蛀食幼蕾。3~4齡幼蟲主要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齡進入暴食期,多為害青鈴、大蕾或花朵。整個幼蟲期可為害10余個蕾、花、鈴,嚴重的蕾鈴脫落一半以上。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轉移時間多在9時及傍晚17時左右。3齡要以上幼蟲有自相殘殺習性。老熟幼蟲一般在入土化蛹前數小時停止取食,從棉株上滾落地面,多在落地處尋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鉆入。(3)幼蟲。歷期在25~30℃時,17~22天。老熟幼蟲在3~9厘米處的表土層筑土室化蛹。幼蟲發育最適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75%~90%。蛹發育歷期20℃時為28天,25℃時18天,28℃時13.6天,30℃時9.6天。 [防治](1)農業防治。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田間用楊樹枝把誘蛾,楊樹枝把以新枯萎的、有清香氣味的效果最好。(2)物理防治。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3)藥劑防治。在卵高峰后第3~4天和第6~8天分別噴灑B.t乳劑,或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或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孵化盛期至2齡盛期施藥,每畝用5%氯氰菊酯乳油50~60毫升,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75毫升,加水20~40升噴霧,有效期5~10天,每代施藥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