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nut scab 花生瘡痂病為害花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造成植株矮縮、病葉變形,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與質量。發病重的田塊,所造成的減產可高達50%以上。1940年首次在南美巴西發現的,我國于1990年在廣東花縣首次發現。該病在局部地區流行。 [為害癥狀]可為害植株葉片、葉柄、托葉、莖部和果針。主要癥狀特點是患部均表現木栓化瘡痂狀。高濕時,病部隱約可見橄欖色的薄霉層。在嚴重情況下,瘡痂狀病斑遍布全株。(1)葉片:病株新抽出的葉片扭曲畸形。初為褪綠色小斑點,后病葉正、背面出現近圓形小斑點,直徑約lmm左右,淡黃褐色,邊緣紅褐色,病斑中部稍下陷。葉背主脈或側脈上發病,病斑常連生成短條狀,銹褐色,表面呈木栓化粗糙。嚴重時葉片上病斑密布,全葉皺縮、歪扭。(2)葉柄:病斑卵圓形至短梭形,通常比葉片上的病斑稍大,大小(1~2)mm×(2~4)mm,褐色至紅褐色,中部下陷,邊緣稍隆起。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狀,斑面龜裂,木栓化粗糙更為明顯。(3)莖部:莖部發病,病斑與葉柄上病斑相同,但病斑常連合并繞莖擴展,有的長達1cm以上。(4)果針:癥狀與葉柄上的相同,但有的腫大變形,莢果發育明顯受阻。 [病原]病原為落花生痂圓孢菌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nkins,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①分生孢子盤。褐色至黑褐色,淺盤狀,盤上無剛毛,大小300μm×45μm,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②分生孢子梗。圓形或圓錐形,透明,密生于分生孢子盤上,成柵欄狀。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有3種類型:一種為長紡錘形至圓筒形,兩端鈍圓,一端稍尖鈍,油點明顯或不明顯,大小(2.9~3.48)μm×(8.99~10.15)μm。另一種為圓筒形,中部稍溢縮而呈啞鈴狀,兩端鈍圓,并各具一油點,大小3.19μm×(6.09~6.38)μm。還有一種為短橢圓形至卵形,一端稍尖鈍、兩端亦各具一油點,大小(2.32~2.5)μm×(5.22~5.8)μm。(2)特性:病菌生長發育適溫為25~30℃,超過30℃生育不良。生長的pH值為4~8,最適的pH值為6.0。 [侵染]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春天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也可靠帶菌土壤傳播。另據報道不能通過成熟的種子傳播,但可通過未成熟的種子傳播。 [發生規律]低溫陰雨有利于該病的發生。連作地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發病地避免連作,可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采用地膜覆蓋可減輕病害的發生。燒毀有病的莖葉,并且不能用有病莖葉作為堆肥而施入花生地里。(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300~400倍液,或40%滅病威懸浮劑 3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