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nut Sclertiniose異名花生小菌核病,花生大菌核病,花生菌核莖腐病 花生菌核病是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的總稱,花生大菌核病又稱花生菌核莖腐病。花生菌核病害在我國南北花生產區均有發生,但為害不大。通常以小菌核病為主,個別年份或個別地塊為害較重。 [為害癥狀]大菌核病引起的癥狀與小菌核病相似,但前者僅在莖蔓上發生,后期產生菌核較大。(1)葉片。葉片染病,病斑暗褐色,近圓形,直徑3~8mm,具不明顯輪紋。潮濕時,病斑呈水漬狀軟化腐爛。(2)莖部。莖部發病,病斑初為褐色,后變為深褐色,最后呈黑褐色。造成莖稈軟腐,植株萎蔫枯死。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布滿灰褐色絨毛狀霉狀物和灰白色粉狀物,即病菌菌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將近收獲時,莖的皮層及木質部之間產生大量小菌核,有時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3)莢果。果針受害后,收獲時易斷裂。莢果受害后變為褐色,在表面或莢果里生白色菌絲體及黑色菌核,引起子粒腐敗或干縮。 [病原]花生小菌核病病原為落花生核盤菌Sclerotinia arachidis Hanz.,花生大菌核病病原為宮部核盤菌Sclerotinia miyabeana Hanz.,均屬子囊菌亞門。(1)落花生核盤菌。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細長,有分隔。分生孢子無色或淺灰色,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6~12)μm×(6~9)μm。菌核形狀不規則,外層黑色,內部白色,大小(1~2.5)mm×(0.5~1.5)mm。菌核在土表萌發,初生分生孢子,后形成1至數個子囊盤。子囊盤初呈圓柱形,后為漏斗狀,無孔,頂部扁平,直徑0.6mm左右。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扁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11~14)μm×(6~7)μm。子囊棍棒形。(2)宮部核盤菌。菌核黑色、圓柱形或不規則形,大小(3~12)mm×(3~5)mm。子囊盤黑褐色,漏斗狀,直徑3.5~4mm。子囊孢子無色,橢圓形,大小(10~15)μm×(5~7)μm。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核在病殘株、莢果和土壤中越冬,菌絲體也能在病殘株中越冬。(2)侵入。第二年小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和分生孢子,有時產生子囊盤,釋放出子囊孢子,多從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菌絲也能直接侵入寄主。大菌核病菌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釋放子囊孢子并進行侵染。 [發生規律]通常連作地病害重。高溫、高濕促進病害擴展蔓延,進一步加重病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重病田應與小麥、谷子、玉米、甘薯等作物輪作,可以減輕病害發生。花生生長期進行深中耕,將菌核埋入土中防止形成子囊盤,減少傳病機會。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毀。花生收獲后清除病株,進行深耕,將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和菌核翻人土中,可減少菌源,減輕病害。(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藥劑防治,隔7~10天再補噴1次。藥劑可選用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復方菌核凈1 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