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nut Sclerotium blight異名花生菌核性基腐病 花生白絹病在我國各花生產區均有分布,尤以長江流域和南方各花生產區發生較重。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莖部、果柄及莢果。苗期各根部發病,莖基部變褐軟腐,其上出現云紋狀病斑,表面長出一層白色絹絲狀的菌絲體。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圈后,幼苗逐漸萎黃枯死。成株期發病,莖基部變褐,隨后病部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并逐漸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莖稈,在分枝間、植株間蔓延。土壤潮濕郁蔽時,病株周圍土壤表面也布滿一層白色菌絲體。發病后期,菌絲體中形成很多球狀菌核。被害植株葉片變黃,邊緣焦枯,最后枯萎。受害莖基部組織腐爛,皮層脫落,剩下纖維狀組織。受侵害果柄和莢果長出很多白色菌絲,呈濕腐狀腐爛。 [病原]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羅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Tu.& 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1)形態。病原菌可產生2種菌絲。生育期中產生的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μm,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μm,細胞壁薄,有隔膜,無締狀聯結,常3~12條平行排列成束。菌核球狀,直徑0.5~2.0mm。初為白色,以后變深褐色表面光滑,堅硬,大小如油菜籽。(2)特性。溫度生長范圍8~40℃,以31~32℃為最適,在42℃下雖不能生長,但48小時后還能保持其活力。溫度下降至-10~-2℃時能殺死菌絲體及發芽的菌核,但不能殺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菌核在干燥土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時間較長,而在潮濕情況下,存活時間較短,在土壤深處菌核存活不超過一年。 [侵染]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多分布在1~2cm的表土層中。在2.5cm以下的菌核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cm處幾乎不發芽。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利用地表和淺表的植物殘株和有機物質作為營養及傳播橋梁,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莢果。病菌在田間靠流水、雨水和昆蟲傳播蔓延。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一般直立型品種比蔓生型容易感病,種殼薄的比種殼厚的品種易染病。(2)氣候因素。溫暖高濕有利于發病;雨后驟停以及久旱驟雨,發病都較嚴重。(3)栽培因素。連作地,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的田塊發病重。播種早,植株長勢過旺倒伏的田塊,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75%衛福可濕性粉劑300毫升,或40%多硫懸浮液300毫升,拌種100千克。也可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種抗病品種或無病種子。選擇地勢高的田塊種植,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加強防治地下害蟲,盡量避免花生根部受傷。花生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掩埋,然后深翻土地。水旱輪作或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藥劑或灌根。藥劑可選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