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nut Bacterial wilt異名花生青癥,花生瘟 花生青枯病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和安徽等地,尤以南方各省(區)發病嚴重。隨著病區的擴大,山東、遼寧、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發生,且部分地區逐漸嚴重。一般發病率10%~2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產失收。花生感病后常全株死亡,造成損失嚴重。 [為害癥狀]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變褐軟腐,根瘤墨綠色。病菌從根部維管束向上擴展至植株頂端。縱切根莖部,初期導管變淺褐色,后期變黑褐色。橫切病部,呈環狀排列的維管束變成深褐色,在濕潤條件下或用手捏壓時溢出渾濁的白色細菌膿液。病株上的果柄、莢果呈黑褐色濕腐狀。病株最初表現萎蔫,早上延遲開葉,午后提前合葉。通常是主莖頂梢第一、二片葉首先表現癥狀,1~2天后,全株葉片從上至下急劇凋萎,葉色暗淡,呈綠色,故稱“青枯”。 [病原]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是一種細菌。(1)形態。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0.9~2)μm×(0.5~0.8)μm,具極生鞭毛1~4根,無芽孢和莢膜。(2)特性。根據青枯菌侵染不同寄主的反應,現分為3個小種,花生青枯病菌屬于1號和3號小種。病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8~33℃,生長溫度為10~40℃,致死溫度為52~54℃10分鐘。病菌怕陽光,不耐干燥,在干燥條件下10分鐘就死亡,但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病株暴曬2天,病菌全部死亡。 [侵染](1)越冬。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殘體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帶菌雜草以及用病株做飼料的牲畜糞便也是傳染源之一。(2)侵入。病菌從寄主植物的根部、莖部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然后通過皮層進人維管束。病菌在維管束內蔓延,并能浸入皮層和髓部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由于病菌分泌的果膠酶分解細胞間的中膠層,致使細胞腐爛。病根、病莖腐爛以后,細菌散布土壤內,借流水、人畜、農具、昆蟲等傳播。 [發生規律](1)高峰期。花生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病,花期達到發病高峰。(2)氣候因素。高溫有利于病害發生。時晴時雨,雨后驟晴,最有利于病害的流行。(3)栽培因素。連作地、粘土,發病重;土層淺、有機質含量低、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塊,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將種子浸濕后,每千克種子用綠亨一號1~2克或綠亨二號3~4克拌勻即可播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與水稻、小麥、玉米、谷子、甘薯等作物輪作,發病率在50%以上的重病地,要經5~6年的輪作,病害才能逐漸減輕。發病率10%以下的輕病地,輪作1~2年就能抑制病害的發展。對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通過深耕、深翻、嚴整土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適期播種,合理密植,以利通風透光。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適施氮肥,定期噴施葉面肥,增強抗逆性。及時開挖和疏通排水溝,實行高畦地膜栽培,避免雨后積水。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帶出田間集中深埋,并用石灰消毒。鏟除田地周圍的雜草,花生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農用鏈霉素2 500倍液,或新植霉素2 500倍液,或32%克菌溶液1 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