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Rape black stem rot 油菜黑脛病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內蒙古等地,可引起死苗及成株后期莖桿干腐,嚴重為害時產最損失20%~60%。 [為害癥狀]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主要特征是病部為灰白色枯斑,斑內散生許多黑色小粒點。(1)幼苗。幼苗子葉、幼莖被害后,初現不規則形淡褐色斑,后呈灰白色,稍凹陷,直徑約2~3mm。幼莖病斑向下蔓延至莖基及根系,引起須根腐朽,根頸折斷而死。(2)葉片。葉部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稍凹陷,中部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點。(3)根、莖。根、莖染病,病斑初呈灰白色,逐漸枯朽,上生黑色小點,易折斷造成全株死亡。(4)果莢。果莢上病斑多從角尖開始,與莖上病斑相似。(5)種子。種子感病后變白皺縮,失去光澤。 [病原]病原為莖點霉Phoma lingam (Fr.)Desm,屬半知菌亞門.有性世代為細球腔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 (Desm.)ces et. de Not,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菌絲初生菌絲無色,有分隔,老熟深棕色。分生孢子器球形,深黑褐色,直徑為100~400μm。分生孢子長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為(3~6)μm×(1~2.5)μm,內有2個油球。子囊腔球形,黑色,有孔口,直徑360~500μm。子囊棍棒形,雙層壁,大小為(70~120)μm×(10~17)μm,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橢圓形,黃褐色,大小為(30~70)μm×(4~9)μm,具5個隔膜。(2)特性。菌絲生長適溫為25℃,孢子器形成以20℃最適。國外已發現有致病性強弱不同的多個生理小種存在。 [侵染](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子囊殼和菌絲在病殘株中越夏和越冬。(2)侵入。子囊殼在殘株中可存活5年以上。在10~20℃氣溫和高濕條件下,可逐年放出子囊孢子,通過氣流廣泛傳播侵染。植株感病后,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作短距離傳播,從葉片上氣孔、水孔和莖、根傷口侵入,進行再浸染。潛伏在種子皮內的菌絲可隨種子萌發直接蔓延、浸染子葉和幼莖。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不同油菜類型和品種間抗性有明顯差異,芥菜型油菜較白菜型和甘藍型油菜抗病。(2)氣候因素。高溫、高濕能促進病害迅速發展。(3)栽培因素。施用未腐熟的病殘株堆肥、連作和使用病種,病害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2年。油菜收獲后,將病殘株集中燒毀或深翻土地進行深埋,以減少子囊殼初侵染源。(2)苗床消毒。播種前每/m?苗床用50%多菌靈或70%托布津或50%敵克松8克,加20倍細土混勻撒施,進行苗床消毒。(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