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ape Sclertiniose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我國冬、春油菜栽培區均有發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冬油菜受害重。從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可造成危害,其中以中后期發病最普遍,危害最嚴重。一般發病率達10%~20%,嚴重的達80%以上。 [為害癥狀](1)幼苗。苗期發病,莖與葉柄初生紅褐色斑點,后擴大變為白色,逐漸腐爛,上面長出白色菌絲。病斑繞莖后幼苗死亡。后期病部形成黑色菌核。(2)葉片。葉片發病,多從植株下部衰老、黃化的葉片開始發病,初生水漬狀暗色斑塊,后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黃褐色,具同心輪紋,邊緣暗青色,外緣具黃暈。潮濕時病斑擴展迅速,其上長出白色菌絲,最后全葉腐爛;干燥時病斑易破裂穿孔。(3)莖部。莖部發病,多自主莖中、下部開始發生。初生淡褐色橢圓形水漬狀病斑,后擴展成長橢圓形、棱形直至長條狀的繞莖大斑。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邊緣褐色,有同心輪紋,病鍵交界明顯。在潮濕條件下病斑擴展迅速,并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病害晚期,莖髓被蝕空,在莖內形成許多黑色鼠糞狀的菌核,有時在莖外也形成菌核。莖皮層縱裂,維管束外露如麻,最后全株枯死。發病較輕的,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種子不飽滿,秕粒增加。(4)果莢。果莢發病,形成不規則形白色病斑,內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比莖內菌核小。(5)種子種子感病,表面粗糙,灰白色無光澤,或成為不規則形秕粒。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①菌核。長圓形至不規則形,初為白色,后變黑色。菌核萌發后長出1至多個具長柄的肉質子囊盤。②子囊盤。褐色,初呈杯狀,展開后呈盤狀,直徑2~6mm。子囊無色,棍棒狀或圓柱形,大小為(91~162)μm×(6~11)μm,頂部鈍圓,無囊蓋,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為(10.2~15.3)μm×(4.6~7.0)μm。⑤菌絲。白色,絲狀,有分枝和隔膜。(2)特性。菌絲在5~30℃均可生長,適溫20~25℃。菌核產生菌核的溫度范圍是5~30℃,最適溫度15~24℃,可耐—4℃低溫,并能存活多年。菌核萌發溫度范圍5~25℃,適溫20℃。菌核萌發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盤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盤。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的溫度范圍是5~20℃,最適18~20℃。菌核在田間土壤深度3cm以內能正常萌發,深于3cm則不能萌發,在1~3cm深度范圍內,隨著深度的增加菌核萌發的數量遞減。菌核從萌發到彈射子囊孢子需要較高的土壤溫度和大氣相對濕度。要求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27%至飽和水,過飽和不利于菌核萌發,卻會加快菌核腐爛。③子囊盤。大氣相對濕度85%以上,子囊盤才能彈射子囊孢子,低于這個濕度子囊盤就會干萎。子囊孢子萌發溫度在0~35℃之間,適溫為5~10℃。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著在采種株、病殘體及種子中越夏(冬油菜區)或越冬(冬、春油菜區)。(2)侵入。春季旬平均氣溫超過5℃之后,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濕潤條件下陸續萌發,油菜抽薹開花期旬均溫8~14℃階段大量形成子囊盤。子囊孢子成熟后從子囊里彈出,借氣流傳播,最遠可飄散數公里。在田間,通常是子囊孢子發芽侵染花瓣,帶菌花瓣脫落至葉片上引起葉片發病,葉片病斑擴大蔓延至莖或莖枝貼附帶病花器、葉片,而誘發莖病。也可通過病、健組織接觸或沾附進行重復侵染。生長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當菌源數量較大時,病害發生流行取決于油菜開花期的降雨量,旬降雨量超過50mm,發病重。早春寒流侵襲頻繁或遭受凍害可加重發病。(2)栽培因素。連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機肥、播種過密、偏施過施氮肥易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濕氣滯留、植株倒伏,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10%鹽水選種,汰除浮起來的病種子及小菌核,選好的種子晾干后播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實行稻油輪作或旱地油菜與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輪作。對連作油菜地和上年病重的油菜地進行深耕,掩埋大量菌核,達到減少菌源的目的。多雨地區推行窄廂深溝栽培法,利于春季瀝水防漬,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適時播種、移栽,合理密植,避免第二年春開花期提早、花期延長。合理施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提倡施用酵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及時中耕或清溝培土,盛花期及時清除基部老葉、病葉,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發病。(3)藥劑防治:重點抓住子囊盤萌發盛期和油菜盛花期進行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12.5%治萎靈水劑500倍液,或80%多菌靈超微粉1 000倍液,或22%克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萎靈粉劑1 000倍液,或50%復方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或50%菜菌福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