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ape downy mildew 油菜霜霉病在全國各油菜產區均有分布,尤以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及山區冬油菜區發病最重,春油菜區發病少且輕。一般發病率為10%~30%,嚴重者可達100%,可引起全田植株枯死。 [為害癥狀](1)葉片。葉片染病,初現淺綠色小斑點,后病斑逐漸擴大為黃色斑塊,因受葉脈限制而呈不規則形。葉背病斑上有白色霜狀霉層,嚴重時全葉變褐枯死。一般由植株的底葉先變黃枯死,逐漸向上發展蔓延。(2)莖。花薹、莖、分枝發病后,病部初生褪綠斑點,后擴大呈不規則形黃褐色斑塊,病斑上產生霜霉。花色變深,不結實。(3)花梗。花梗染病后,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拐”狀,花瓣肥厚變綠,不結實,上生白色霜霉狀物。(4)果莢。果莢嚴重受害時變褐萎縮,密布霜狀霉層,最后枯死。全株受害嚴重時,整株呈褐色枯死狀,滿布霜霉。 [病原]病原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菌絲無色,無隔膜。孢囊梗無色,大小為(175~655)μm×(7.5~20)μm,基部稍彭大,上部作叉狀分枝4~8次,主軸和分枝成銳角。小枝梗末端尖銳、彎曲。孢子囊無色,單胞,球形或卵形,大小為(7.5~30)μm×(15~27)μm。④卵孢子。球形,黃褐色,單胞,表面光滑,直徑26~48μm。卵孢子在老熟的“龍頭”皮層內分布最多。(2)特性。霜霉菌為專性寄生菌,只能在活體上存活,有明顯生理分化現象。孢子囊形成的最適溫度為8~12℃,侵染適溫8~14℃,萌發適溫為7~13℃。孢子囊須在水滴中,或相對濕度98%以上下才能萌發。卵孢子的形成適溫為10~15℃。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殘株、土壤和種子上越夏和越冬,也可以菌絲在病葉中越冬。(2)侵入。秋季卵孢子發芽,初侵染秋播幼苗,病斑上產生孢子囊,隨風雨及氣流傳播,侵入寄主組織后,經3~4天又產生新的孢子囊。冬季病害擴展不快,以菌絲和卵孢子在病葉中越冬。第二年,溫度回升至10℃左右,病部又產生孢子囊再次傳播為害,并產生大量卵孢子,多次再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靠混在種子中的卵孢子。近距離傳播主要靠氣流和灌溉水或雨水傳播。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白菜型油菜感病最重,芥菜型油菜次之,甘藍型油菜最輕。(2)氣候因素。一般春寒多雨,月平均降雨量在150mm以上或霧露很重、晝夜溫差大,則可導致病害流行。長江流域油菜區冬季氣溫低,雨水少,發病輕。春季氣溫上升,雨水多,田間濕度大,易發病或引致薹花期該病流行。山區氣候條件特別適于病害的發生。(3)栽培因素。連作地或與上年油菜收獲地相鄰種植,發病重。偏施或過施氮肥,植株貪青倒伏、種植密度大、株間郁閉的地塊,易發病。播種早,病毒病,發病重,降低油菜抗病力,更易感染霜霉病,加重發病。低洼地、排水不良,可加重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前用10%鹽水選種,取下沉飽滿的種子,清水洗凈陰干后播種。也可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1%的3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或0.4%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0.4%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選無病田或無病株留種。提倡與禾本科作物輪作1~2年或水旱輪作。適期播種,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窄畦深溝,清溝防漬,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和淹苗。及時拔除病苗,花期摘除中、下部黃病葉1~3次,以減少菌源,有利田間通風透光,降低小氣候濕度。油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集中燒毀。(3)藥劑防治:當田間病株率達20%以上時或于初花期葉病株率在10%以上時開始噴藥,藥劑可選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36%露克星懸浮劑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5 000倍液。不同藥劑要交替噴灑,以防病菌產生抗藥性。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