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ape club root 油菜根腫病自苗期開始發生,嚴重時可引起油菜苗死亡以至全田毀株。近年來,該病在部分地區有上升趨勢,植株的發病率達10%~30%,嚴重的高達50%以上,對各油菜產區油菜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為害癥狀]為害根部,引起根部腫大,植株矮化。腫瘤主要發生在主根上,側根上較少。呈紡錘形或不規則畸形,腫瘤初期表面光滑、白色,以后顏色變褐、粗糙、龜裂。易為其他菌侵染而腐爛發臭。主根上部或莖基部因下部根腐朽,而長出許多新根。在發病初期病株地上部份有萎蔫現象,早晚可恢復,葉片無光澤,繼而葉色灰綠或黃色直至死亡。 [病原]病原為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屬粘菌。(1)形態:①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細胞里形成,球形或卵形,壁薄,無色,單胞,大小(4.6~6.0)μm×(1.6~4.6)μm,萌發產生游動孢子。②游動孢子。游動孢子洋梨形或球形,直徑2.5~3.5μm,前端具兩根長短不等的鞭毛。③配子囊。配子囊球形、無色、直徑6~6.5μm。配子囊分化產生4~8個能游動的配子。(2)特性:病菌在9~30℃均可發育,適溫23℃。適宜相對濕度50%~98%。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適宜pH6.2,pH7.2以上發病少。(3)寄主:油菜等100多種十字花科植物。 [侵染]病原以休眠孢子囊隨病殘體在土壤中和為腐熟的廄肥中越冬和越夏,也可粘附在種子上越夏。土壤中的休眠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休眠孢子囊可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孢子囊借雨、灌溉水、昆蟲、土壤線蟲及農事操作等傳播,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游動孢子侵入,從根毛或幼根侵入寄主表皮細胞,發育成變形體擴展蔓延。病菌進入形成層,刺激寄主薄壁細胞分裂、膨大,在侵染9~10天后根部出現腫瘤。最后病菌又在寄主細胞內形成大量休眠孢子囊,腫瘤爛掉后,休眠孢大囊進入土中越冬。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影響發病的主要條件是酸堿性。在土壤pH值為5.4~6.5時病害最重,而至7.2以上時,不發病。其次是土壤溫濕度,發病適溫為19~25℃,低于9℃或高于30℃都不適合病害發生。休眠孢子萌發后,游動孢子游動需有充分的土壤水分,相對土壤含水量在50%~100%范圍內,隨著含水量的提高,病害加重;相對含水量在45%以下,病菌易于死亡。(2)栽培因素:因此連作、酸性土壤、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施用未腐熟的病殘株、病地流水灌概以及多雨年份等都可使病害嚴重發生。此外,土地大量使用酸性肥料、帶菌肥料,地下害蟲為害及人工操作傷害根部等因素均有利于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油菜根腫病的防治策略是:在無病區應實施檢疫制度,在病區應實行輪作,培育無病苗和施用石灰、藥劑等綜防措施。(1)農業防治:加強檢疫,不從病區調用種子。輪作種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或與其他非寄主作物輪作4~5年,可有效地減輕病害。降低土攘濕度。深溝窄畦,清溝防漬,降低土壤濕度。避免在低洼積水地或酸性土壤上種油菜。還可使用粉煤灰復合肥,改良土壤。無病田育苗。育苗應選擇無此病的田塊,以防病菌傳播。清除病殘體。收獲后將病殘株燒毀或漚肥。堆廄肥經腐熟后方可施用。(2)化學防治:重病田中撒施石灰1 125kg,或拔除病株后,于病穴撒石灰進行土壤消毒,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灌根,每株250ml。或用40%五氯硝基苯可溶性粉劑 500倍液灌根,每株400~500ml,或用40%五氯硝基苯30~45kg/hm?拌細土600~750kg,開溝施于定植穴后再定植油菜。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